最能够一站式完成整个系统建设的企业,就能吃到最大块的肉。海康威视是最早的获益者,这就是跑马圈地早带来的规模垄断性。相比之下,“AI四小龙”们都只能给智能监控的集成商们提供方案,虽然都是教授、博士们组成的明星团队,虽然都是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虽然都号称是世界前沿,但在竞争很多、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想取得高额收益明显是不现实的。不光要看是不是颠覆性技术,还要看技术是否能够颠覆产业。而在智能监控领域,明显是产业增强,技术对头部企业有利,对技术提供商不是那么友好。
6月30号,AI软件明星公司商汤科技的禁售锁定到期,在香港股市的跌幅接近腰斩的40%,创下了历史新低。跟去年12月上市相比,市值跌去了300多亿港元。
所谓禁售期,就是企业股东在IPO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可以做买卖操作,过了期限就可以交易了。而商汤在这天一早发布了公告,表示公司管理层成员自愿不卖出股份一直到年底,这类"自愿禁售"的股份为20亿股,占到了6%。
管理层做这个承诺,更大的意义是稳定投资人情绪,表明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尽管做出了这个承诺,还是没经受住投资人的大规模抛售。
有匿名的商汤投资人接受采访时就说,"这次套现出来的从A轮到D轮的都有,场面很壮观"。早期投资者已经赚到了十倍八倍,他们自己也是有期限的,所以能跑就跑了。
商汤在上市前就经历了一波三折,在2021年8月启动港股的上市申请,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了8家基石投资者捧场认购,其中有4家外资机构,都是属于中短线投资策略的对冲私募基金。在这期间遇到不少波折导致被迫暂定招股,4家外资全换成了中资机构。
目前来看,商汤作为港股上市的人工智能第一股,发展并不是想象得那么顺利。
商汤科技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看一下它们的招股书,营收来自智慧城市、智慧商业、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板块。听着很抽象,其实具体了解一下也比较清晰:
"智慧城市"就是在各个城市装AI监控摄像头,一般是政府招投标集中采购,属于to G,也就是政府业务。目前有140个城市安装了商汤的摄像头。
"智慧商业"就是为企业做AI视觉的服务,比如把AI摄像头安装在工厂里,把收集到的数据做一些分析。企业的选择比较灵活,可以只买商汤的AI软件订阅,也可以直接买软硬件一体的产品。
这个业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对企业的具体场景来进行定制,比如给上海的一个园区定制一个管理系统,可以统计人数和人流密度,有的地方会安装人脸识别设备来验证身份。
因为客户类型不同,分析数据也不一样,比如园区是检测人脸,工厂是检测器件组件。那么客户数量越大,人力成本就越高,这一点在财报数据里人员的研发投入中也有所体现。目前还做不到纯软件服务那样,用一个通用的标准产品面对所有人,实现规模化复制。
前面这两块业务是主要营收来源,2021年加起来占到了近90%。收入各自差不多,都在20亿元左右。下面的两块相对很小,但是是商汤很重视的前沿业务。
"智慧生活"就是把AI摄像头的模块提供给手机。当然也会跟手机品牌合作做一些跟AI应用有关的App研发,比如AI美颜,AR特效之类的。
"智能汽车"就是把AI视觉集成到摄像头里面去,打包卖给车企。这一块营收是1.8亿,只占到4%。
上面虽然服务的是不同的客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同一个AI技术,也就是AI视觉来完成相应任务,从图片或者视频里面提取数据进行分析。
除了商汤,另外三家公司云从、依图、旷世也都从事AI视觉业务,合起来被称为"AI四小龙",每家的估值也都在20到40亿美元之间。
其实,AI视觉是一个同质化程度很高的技术。2007年国际学术界建立了用来评测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的标准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这四家AI公司家家都声称LFW的准确率都能达到98%左右,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些传统摄像头企业也在自己研发AI视觉,也声称到了98、99%的水平,差距不大。
顺便提一句,在视频监控设备市场,海康威视的市场份额有40%,是绝对的老大。一开始是给商汤支付技术授权费来使用AI算法,后来觉得很简单,干脆自己研发了。
海康威视去年800亿元的营收,跟商汤的47亿对比,确实差距悬殊。为什么给人感觉是一个吃肉,一个喝汤呢?其实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
现在的视觉识别率都已经非常高了,水平也差不多,落地的应用能力也构不成太大差异。那什么能力最重要呢?那就是系统集成能力。不管是政府还是大型企业,他们要搭建一个大系统,必须要找一个可靠的总包商,最好软件、硬件、解决方案都帮忙做了。
这样,最能够一站式完成整个系统建设的企业,就能吃到最大块的肉,海康威视是最早的获益者,这就是跑马圈地早带来的规模垄断性。
相比之下,“AI四小龙”们都只能给智能监控的集成商们提供方案,虽然都是教授、博士们组成的明星团队,虽然都是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虽然都号称是世界前沿,但在竞争很多、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想取得高额收益明显是不现实的。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科技企业不能光追求绝对实力,更重要的是相对实力,就是你比竞争对手强多少。
还有,不光要看是不是颠覆性技术,还要看技术是否能够颠覆产业。而在智能监控领域,明显是产业增强,技术对头部企业有利,对技术提供商不是那么友好。
今天的"AI四小龙"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视频监控领域没有分到最大的市场,但是估值很高,不得不进入很多个”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这样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市场,希望能支撑起高估值,但却不能很快见到收入利润,高估值自然就成了定时炸弹,给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实与其这样,反倒不如认真找准一个对人工智能真正有需求的市场,专心和产业深度结合,形成有充分产业理解的智能方案,并在不断的产业实践中积累起自己的竞争壁垒。(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煜全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K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