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榜企业数量最多,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最大呢?显然,就目前中国入榜企业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其中,如何才能做到既大又强,如何才能真正具有品牌影响力,如何才能在国际市场具有更强的话语权,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8月3日,2022《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正式发布。中国企业在上榜数量上继续俯瞰天下。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45家公司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作为对比,美国今年虽然增加2家,但在总量上只有124家,比中国大陆入榜企业数量还差12家。
入榜企业数量最多,标志着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企业的变动状况,对世界500强企业的结构和规模影响都非常大。
但是入榜企业数量最多,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最大呢?显然,就目前中国入榜企业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其中,如何才能做到既大又强,如何才能真正具有品牌影响力,如何才能在国际市场具有更强的话语权,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破解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难题。虽然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决不能让老问题变成永远破解不了的难题。数据显示,中国上榜的145家公司的平均利润约为41亿美元,不仅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利润62亿美元相差21亿美元,与上榜的美国企业相比,差距就更大了。124家美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达到了100.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上榜企业的2.5倍。这样的差距,决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此形成了中国上榜企业平均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远低于美国上榜企业,只有美国上榜企业的一半不到,也低于500强企业平均水平的现象。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破解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难题,特别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打压中国企业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参与国际竞争十分重要。否则,别人不要打压,自己就因为盈利能力不强、控制成本不力而自然被淘汰。
破解国企大而不强、民企强而不大难题。在今年的榜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国有企业大而不强、民营企业强而不大。榜单显示,今年入榜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有86家,民企只有50家,民企入榜数量明显少于国企。但是,从规模和效益来看,很明显的就是国企规模大、利润少,民企规模小、利润大。86家入榜国企的平均营业收入达到了923亿美元,营业利润却只有39.5亿美元。相反,民企的营业收入只有614亿美元、利润却达到44.2亿美元。民企的营收少了300多亿美元,利润却高了近5亿美元。上榜民企的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也远高于国企。国企获得了大量社会资源,个个“吃”得丰乳肥臀,却没有体质,显然不是最好的格局。因此,如何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增强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盈利能力,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予民企更多支持和帮助,让民企做大规模,增强盈利能力,也很重要。
破解科技型企业外表光鲜、内存不足难题。国际市场竞争,靠的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应当是各国竞争能力比拼的主战场。从世界500强入榜企业的情况来看,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竞争力还是不足,存在着外表光鲜、内存不足的问题。先从互联网公司来看,今年上榜的互联网公司共有6家,分别是美国的亚马逊、Alphabet公司、Meta Platforms公司,以及中国的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亚马逊位列排行榜第2,Alphabe排名第17,都远高于中国入榜企业。中国入榜互联网公司排名最高的是京东集团,列第46,阿里巴巴列第55位。而从ICT公司(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企业)来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有19家上榜企业,平均营业收入1262亿美元,平均利润达到237亿美元。中国有12家ICT企业上榜,平均营业收入787亿美元,利润更是只有77亿美元。营收不足美国企业的60%,利润更是只有美国企业的1/3。差距之大,需要好好追赶。因为,像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从外表来看,都十分光鲜,可是与美国企业的差距,却又是何等之大。企业不需要太过造势,而要实实在在提升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这道难题,必须破解。真正能够拿出来一比高下的,还是华为。
破解银行盈利能力太强、非金融企业盈利能力太弱难题。今年的排行榜,依然存在银行高高在上、非金融企业只能仰望的现象。榜单显示,入榜单的10家中国银行,占全部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41.7%,而126家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只有26亿美元。曾经有数据显示,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所有实体企业创造的利润,没有两家国有大型银行实现的利润多。而在世界500强榜单中,117家美国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则接近92亿美元,是中国大陆非银行企业的3.5倍多。这样的差距,反映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地位之悬殊,也反映出银行的经营策略存在问题,更反映出其他企业的生存环境比较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很重要。(财富中文网)
作者谭浩俊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