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行业“最佳交易”终告破产
两周前有消息透露,若干家私募股权公司组成的联合财团,就收购繁德公司(Fidelity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一事展开谈判。繁德公司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Fortune 500),是一家房地产和金融服务提供商。本次收购的规模之大,立即引起了金融界各方的热烈议论。由百仕通(Blackstone Group LP)、THL(Thomas H.Lee Partners)和德州太平洋资本(TPG Capital)给出的150亿美元报价,可能成为自2007年繁荣期结束后,私募股权行业最大的杠杆收购案。
然而,截至上周一,谈判已经宣告破裂。据报道,繁德公司对财团的报价不够满意。来自私募股权机构方面的消息透露,财团开出了每股32美元的报价,但繁德公司的要价明显高出许多。于是,繁德公司决定转而寻求杠杆化资本重组。这听起来似乎是次失败,但在当前的形势下,这完全不算失败。
从历史上看,此次交易告吹,并非无足轻重之事。恰恰相反,对私募股权行业人士而言,它具有分水岭般的意义。尽管私募股权巨额交易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但15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似乎表明,私募股权投资已缓慢但稳步地走上了复苏的道路。
肖恩•赫辛(Shawn Hessing)是毕马威(KPMG)会计师事务所私募股权业务的全美管理合伙人,他表示:“种种迹象表明,形势正在好转,我们看到交易量有所回升,债券市场也在改善当中。当然,我觉得融资成本仍然有些昂贵,信贷条款已经不比从前。”不过,赫辛补充说:“我感觉市场已经触及了底部,收购的时机已经到来。”
巨额交易的衰亡与令人惊异的重生
对收购业务而言,这几年的日子相当难熬。回溯2006-2007年度,正值私募股权行业的高峰期,私募股权投资涉足了美国几乎所有的主要品牌,300亿美元以上的巨额交易也屡见不鲜。约翰•加伯特(John Gabbert)是金融数据提供商Pitch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据他称,2007年,全美完成的私募股权交易数量高达2,859例,交易规模的统计中值约1.16亿美元。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灾难就降临了。信贷市场陷入停顿,杠杆收购交易几乎消失殆尽。虽然私募股权公司仍然参与其他交易,例如亏本交易和复苏贷款,但以百仕通创始合伙人史蒂夫•A•施瓦茨曼(Steven A. Schwarzman)为代表的并购大亨们,却一直准备着重振并购业务。
到2009年,交易数量下滑至1,072例,交易规模中值下降到6,130万美元。由于信贷紧缩,大宗杠杆收购所必需的债务融资,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巨额交易因此衰亡。德州太平洋资本创始合伙人詹姆斯•科尔特(James Coulter)表示:“一年前,实际上已无法使用财务杠杆来完成交易了。这与交易规模或目标行业没有关系,因为信贷市场已经关闭了。”
不过,近期信贷市场逐渐好转,至少满足了交易回升和放大的需要。科尔特说道:“与半年前我预期的情况相比,现在有了更多的信贷资金,供杠杆收购使用。虽然与2007年时相比,融资成本更加高昂,资金量也稍显不足,但由于公司的收购价格有所降低,交易因此具备了相当的吸引力。”
Dow Jones Private Markets全球研究总监杰西卡•坎宁(Jessica Canning)透露,今年一季度公布的私募股权交易共计123例,而去年同期仅有76例。根据Pitchbook的数据,最近一年发生的重大交易包括:去年十一月公布的德州太平洋资本(TPG)与加拿大退休金计划投资局(CCP Investment Board)对医疗数据公司IMS Health的52亿美元收购案;本月公布的银湖基金(Silver Lake)与华平投资(Warburg Pinkus)对互动数据公司(Interactive Data Corporation,IDC)的34亿美元收购案;以及今年四月贝恩资本(Bain)对陶氏化学(Dow Chemical)某家子公司的16亿美元收购案。坎宁补充道:“看起来,现在有股力量在拉动并购业务回升,我们开始重返危机前的水平。”
当然,复苏之路依然障碍重重。一方面,不断扩散的欧洲债务危机阴魂不散,依旧吸引各方关注。另一方面,虽然信贷政策有所放松,但获得贷款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即使银行重新放开贷款渠道,信贷资金也不如高峰期充裕,从而限制了交易规模和交易频率。自毕马威的赫辛表示:“在06、07年那会儿,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些,利率也非常低。如今时过境迁,从利率的角度看,贷款仍然是个问题。现在有很多关于加息的讨论,贷款条件也比以往严格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