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自我诊断:一切正常
即便对那些最自信的人而言,反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恰恰是这些人很难去反省。所以,出现下面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一直自信满满的华尔街精英们,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依然自视甚高。
想要摸清华尔街的想法,只需看看华尔街人士的观点和看法,这些人的本职工作就是分析他们自己,要么是研究金融股的证券分析师,要么是购买证券的机构投资者。而华尔街的商业模式和监管体系,正是导致全球经济濒临崩溃的罪魁祸首。有人或许会认为,华尔街人士对该体系质量的看法,会因此有所改变,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你不妨看看本周一发布的三份报告。某些公司明显在自取灭亡,然而那些负责分析或买卖股票的人士,却一心只希望维持现状。这真是不可思议,然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华盛顿的惩罚
杰森•高德伯格(Jason Goldberg)是巴克莱银行(Barclays Capital)的分析师,负责分析中盘银行股票。他在5月24日的备忘录中提到:“市场并不喜欢金融监管改革引发的不确定性”。这话显然很有道理。不过,市场现在担心的,只是金融监管改革会削弱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而早前其担心的,则是美国金融业会因过度投机而彻底崩溃。两者的严重性,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的迷茫和2007-2009年时大不相同。而华盛顿一边倒的改革立场,似乎也确实说明,他们将集中精力提高银行系统的透明度,并且阻止银行无止尽的承担风险。说到这里,不知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股东们,会对现在的“不确定性”作何感想?。与2008年其股票暴跌的风险相比,这点风险恐怕不值一提。
在华尔街的自我剖析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论调,即认为华盛顿的过度干预,削弱了美国金融机构相对于欧洲同行的竞争力,进而伤害了美国的消费者。高德伯格也赞同此说法。他警告说:“如果强制银行持有部分贷款证券化产品的立法提案获得通过,将会显著抑制证券化业务,并严重影响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
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早在证券化产品被华尔街炮制出来之前,客户就能获得贷款,因此,我们相信客户无论如何也将能继续获得贷款。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分析师盖伊•莫斯科夫斯基(Guy Moszkowski)也为这种论调添油加醋。鉴于此次改革法案要求银行剥离所有的掉期业务,莫斯科夫斯基指出了这一充满争议的条款(尽管可行性不高)可能引发的后果。他认为这将引起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而非减弱”。虽然事实上,从跨国竞争等角度看,这种剥离确实不是什么好主意。不过撇开这些细节,我们很难想象的是,既然市场已经接近崩溃了,那莫斯科夫斯基所说的“风险加剧”是什么意思。
关于新建的客户保护机构,莫斯科夫斯基略带讽刺地指出,银行需要应付的监管机构又多了一家,它们必须平衡各个机构提出的不同要求。尽管无病呻吟吧。对此,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则表示,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应该是加强现有机构的监管力度,而并非建立新的监管机构。也许他说的没错。不过,既然我们是在思考如何加强监管,那么恐怕不该考虑“惯犯”的意见。
切莫回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花旗(Citi)投资研究部的基思•霍洛维茨(Keith Horowitz)有何高见。他发表了一篇长达49页的论文,考察了金融公司中的投资者,提出一个似是而非、不甚严谨的观点,这些投资者本身想必也被贝尔斯登、花旗、雷曼和美林等公司所累。日前,花旗召开了一次名为“超越基础”("Beyond the Basics")的大会。这个名字有点意思,这些人难道不该多关注一会儿基础吗?总之,会上针对参加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上述公司的投资者并不在意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一心盼望那些公司能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而当被问及当下最关心的问题,43%的与会者给出的答案是“金融监管改革”;紧接着的热点问题是“欧洲债务危机”,支持率约为前者的一半,达到24%;第三位则是占21%的“美国宏观经济”。不过,改革真的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吗?我们原本不这么认为,看来或许我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