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放缓出口驱动型增长
中国的经济增长幅度即将放缓。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去年同期增长11.9%,这意味着它除了放缓增长幅度之外,已别无他法。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然而欧洲的主权债务恐慌严重削弱了欧洲的购买力,这对中国经济无疑是个重创。中国政府甚至已预计,今年全年的增长率只有9.1%。显而易见,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即将放缓。同时,中国的股价行情亦不失为佐证:上证综合指数(Shanghai Composite)本年度截至目前已下跌26.5%。
有头脑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相对强劲的增长,原因在于北京已将目标瞄准了新的消费群体:本国人民,这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过去几周内,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本国人民的购买力。
尽管预期人民币更加坚挺,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仍然要求,人民币只能在当天官方价格上下浮动0.5%。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成为中国刺激国内消费增长的致胜法宝。实际上,中国国内消费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跌再跌,直至最近,才有小幅反弹(如上图所示)。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个人收入10年来更是呈现大幅下滑:从1999年占GDP的53%,下降到了2009年的39.7%。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在提高老百姓工资水平、推行政府财政激励计划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正是借助于这些手段,中国才会逐步转向消费导向经济,而不是像近年来那样,主要靠制造业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以下是一项不完全统计:
工资:今年4月,上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了17%,达到1,120元/月。广东省(中国最大的出口基地)5个地区的最低工资平均上涨了21%。
用于“以旧换新”计划的现金拨款:6月3日,中国政府决定将家用电器以旧换新政策延长至2011年。这类电器的销售额已经达到540亿元。自此政策出台以来,发放的政府津贴已高达50亿元。
就业率上升:6月8日,有调查显示,中国雇主的招聘计划已经达到了6年来的峰值。
工作机会增多:6月11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农民工过剩情况减轻,过剩数量已从2007年的1.2亿左右下降到了约2,500万;这意味着这一市场的工资水平可能上涨(供给减少)。而与此相反,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的调查显示,2011年,在政府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下的项目结束之后,将有3,100万中国人重返劳动力市场。总之,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工人数量会继续减少,但减缓速度可能会放缓,总的来说,这对工资是利好因素。
工资增加:7月1日,北京市最低月工资上涨了20%,达到960元。与此类似,河南省(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的最低工资上涨了33%,达到600元/月。
增加工资以刺激国内消费
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表示,有20多个省和直辖市计划今年增加最低工资。因此,未来几个月,国内消费增长会初露端倪。此外,那些服务于中国本地经济的公司(如国内零售商和储蓄机构),将成为本轮涨薪潮的最大受益者。
总而言之,过去20年,全球经济一片繁荣,在此大背景下,中国诸多行业的建设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现在,中国已开始着手引导老百姓更多地消费,从而保证工业体系的持续、良性发展。
工资上涨,是否意味着物价飞涨?
是,也不是。上述工资膨胀主要源自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该行业某些细分市场(如纺织)本来就利润微薄,如果成本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也在情理之中。而在那些能够承受利润下降的细分市场(汽车制造、CPU制造、建筑),如果它们不将成本增加转嫁给消费者,在一段时期内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中国最新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增长了3.1%。实际很可能是,这一轮涨薪潮的后果会被转嫁给中国商品的输入国,其中尤以欧盟和美国为甚(截止到5月,二者在中国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和17%)。换言之,中国消费者暂时不必着急上火,担心通货膨胀使他们刚刚变鼓的钱包迅速地瘪下去。
同时,也别忘了,中国人酷爱存钱,因此虽然人们的工资上涨了20~25%,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增加20~25%的消费开支。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被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即使这一点,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最终很可能也会形成积极影响:过去1年~1年半内,贷款额巨幅增长,原因在于中产阶级在努力奋斗,以支付不断飞涨的房价。现在,他们口袋变鼓了,可以向银行还本付息了。中国也就不会像2年前的美国经济那样,陷入信用泡沫的泥潭中几乎难以自拔。
译者: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