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美元:为什么国际合作不会有效果?
1985年,当时世界上五大经济体的财政部长齐聚纽约市的广场饭店,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协议旨在使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实现有序的贬值。总体上讲,这个协议取得了成功,它使不同国家的意见趋于一致,解决了美元应贬值到什么水平的问题。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基本同意在必要的时候对货币市场进行调节,帮助美国缩减贸易赤字,使美国从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
这个协议的效果几乎好得有些过头了。大约两年后,美元相对日元和德国马克大幅贬值54%,因此各大经济体之间又达成了另一项协议,称作《1987年卢浮宫协议》(1987 Louvre Accord),在它的帮助下,美元得以升值并稳定下来。
随着当前围绕着货币估值问题的争论日益加剧,对于世界各国领导人来说,当年那种行动迅速的国际合作,现在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日元和澳币的升值已经引起了强烈的担忧,甚至有可能会阻碍经济的恢复——本币升值将导致出口竞争力降低。尽管上周二美元相对欧元稍有升值,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最近几周内美元一直在贬值。尤其自从有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成员暗示美国可能通过加印新钞来促进经济增长后,美元的贬值趋势更为明显。不过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采取固定汇率政策,一直不愿使人民币升值,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挫败感越来越强。
某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无疑是必要的,不过它不太可能达到《广场协议》的效果。两周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年会证实了关于各国货币处境的话题有多么敏感。这次会议并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下个月,20国集团将在韩国首尔召开会议,届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和G20的领导人可能会讨论人民币升值等议题。
随着货币压力的增加,三个因素阻碍了拯救美元的国际合作。
全球金融危机高峰期已过
在金融海啸最狂暴的时期里,各国政策制定者们很容易就能协调各项方案,抵消全球信贷紧缩造成的冲击。随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世界最大的银行破产,各国政府和央行纷纷扩大财政支出,削减利率,确保国民经济不至于出现全盘崩溃。眼下,全球性的政策合作并不是不存在,不过达成合作的难度却增加了。因为危机已经缓解,因此各国央行更加关注本国的经济恢复。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的政策方案高级总监托马斯•克莱因•布罗克霍夫指出:“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你将看到更多的摩擦和对抗。”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智库机构,旨在促进北美和欧洲之间的合作。
在中国的带动下,亚洲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与此同时,以德国为火车头的欧洲经济也已经开始恢复。不过美国仍然在苦苦挣扎,试图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漫长的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由于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徘徊在令人不安的9.6%的高位上,因此美国国会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估算,如果在未来两三年里,人民币的汇率上升20%到25%,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3500亿到5000亿美元,而美国的贸易赤字将减少500亿到1200亿美元。此外,这将在未来几年里为美国创造约5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由于许多世界领袖的兴趣都集中在本国的经济恢复上,因此不难看出,为什么当前更加难以开出统一的政策处方。要想达成任何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首先就要使当前关于货币问题的争论上升到全球危机的模式上。
新兴经济体不容小视
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前助理部长、彼得森研究所的艾德温•杜鲁门表示,《广场协议》处理的仅仅是单一的货币问题,与当前各国领导人所面临的货币压力相比,《广场协议》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
虽然当前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围绕着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问题,不过人民币并不是唯一被人们认为低估了的货币。有些人主张许多东亚货币,如港币、新加坡元和新台币也都需要升值,这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达成任何形式的统一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