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的面纱
2005年,在“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道路基本实现之后,华润的战略开始进一步延展。“我们追求一条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在这条曲线上,我们把行业选择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前面只讲有限和相关,现在我们横轴的左边是资源,右边是客户,华润尽量把行业组合往两边靠,取消B2B的业务,要么做资源掌控型业务,要么做客户掌控型业务。”在这样的思路下,宋林将华润旗下业务大幅度整合,1994年时华润从事的业务,只剩下了啤酒。而在华润学习、成长的板块——石化行业,也被他卖掉了,尽管在这个行业,华润已经是香港当地市场的老大。“按照微笑曲线,华润要重新配置资源,虽然它在香港已占有石化市场的42%,但同样在国内做不了。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在中国大陆建立自己的业务基础和市场基础。”
在解析华润高速成长的秘密时,宋林说,真正靠组织能力来推动企业的增长,是华润重要的特点。比如水泥行业,2005年,因为亏损800多万元,华润一度退出了这个行业。但想清定位后,2006年又重新进入这个中国最传统的行业。
这次,华润采用的“多看行业不同”的战略,建立“3+2”的水泥战略,即以“资源掌控,资源转化,资源分销”为3,以“系统程度最低,区域领先”为2。所谓资源掌控,也就是根据水泥行业的特点,一旦选择了水泥厂的厂址,80%的成本已经确定了下来,靠后期的管理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很难,因此,要特别注重矿山选择和市场选择平衡。“在中国传统行业里,以生产为导向,只关心水泥矿要品位高,资源好,却很少想它离市场的距离。”宋林说。
此外,华润还注重分销渠道的建立,掌控中端用户,将经销商的掌控能力压缩到最小程度。由于商业模式的与众不同,2006年,华润在水泥行业当年实现8,000万港元的盈利。到今年,华润产能已经超过1亿吨,上半年利润超过23亿港元。
“这就是华润。这个组织有很强的动力,它能够把没有增长、有价值的企业卖掉,重新进入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可能不是一个高新领域,就是一个传统行业。扎进去后,用华润理念重新塑造它的商业模式,重新塑造它的组织能力。”宋林说。
在他看来,要想做好多元化企业,必须有不断进行企业置换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凯雷这样的大基金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华润比凯雷持有企业的时间更长,华润进入一般企业,必须实现控股,必须占有行业的领军地位。
“基本上就是凯雷加专业化企业的模式。”宋林这样破解华润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