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费解的水平线
中国的迅速崛起也许从30年多前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就已开始了。在盖洛普调查中国人对他们生活质量评价的12年间,它的发展步伐也没有放慢。
自从1999年以来,中国每年的GDP增长速度平均在10%左右,这个增速在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跌到了“只有”9.1%。2010年,GDP的增速又恢复到两位数。经济扩张在近几年的过热,使中国的官员们不得不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来放缓某些部门的增长。
去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是7,600美元——这个数值是1999年的3.5倍左右。然而,奇怪的是,人均GDP的增长似乎并没有对盖洛普最基本的幸福指数之一——生活评价(life evaluations)起改变作用,这个指标在过去的12年中基本维持不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盖洛普要求被调查者基于“坎特里尔自我定位奋斗量尺”(Cantril Self-Anchoring Striving scale)按0~10分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打分时,中国人的分数自从1999年开始就停留在5分以下。
2010年,中国4.7分的平均分落后于大部分于同年接受调查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中,生活评价的平均分超过了6分,如新加坡(6.5分)、日本(6.1分)和韩国(6.1分)。而一些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国的东亚国家的平均生活评价也高于中国。事实上,在所有去年接受调查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只有蒙古和柬埔寨的平均分数低于中国。
收入对生活评价有影响吗?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12年间,生活评价结果却没有明显的攀升?一个假设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缘故,中国人回避用物质财富作为衡量生活好坏的基础。也许受到儒家文化强调道德公正和人际交流质量高于物质这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没有将改变个人财富视为十分重要。
但是,数据并不支持这个观点。事实上,在2010年所有接受访问的中国人中,生活评价的平均分和被调查者的收入水平十分一致。根据被调查者本人提供的收入数据来看,那些收入在前20%的人对生活的评分平均达到5.7分——比收入在后20%的人群3.6分的平均分高出了两分以上。
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生活的评价也存在差距,人们在谈起中国充满活力的东部城市与广阔的西部乡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时,这是经常提起的话题。自从2004年起,中国的农村居民对其生活水平的评分明显低于生活在大城市或城镇的居民。这个差距从1999年开始扩大,尽管这两类人群对自身生活评价并没有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