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金融市场化提速

金融市场化提速

张斌 2012-06-14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出现加速的迹象。改革的要义在于两点:一是市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的次序安排;二是健全监管措施,重点是防微杜渐、与时俱进。

    我们习惯于把镜头对准远处绚丽的风景,却不在意身边微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才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大事。我从第三个本命年开始坚持每次刷牙两分钟,每天打太极拳20分钟。这对于我的每天来说是小事,但可能是对我未来几十年生活影响最大的决策。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金融市场上不断出现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像我的两分钟刷牙和20分钟太极拳,如果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可能是了不起的里程碑。比如,理财产品成为中国居民新的热门投资渠道;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从不到1,0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中国金融业监管当局“一行三会”在各自领域寻求改革突破和与国际接轨;国务院设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强调打破银行垄断,鼓励发展民间金融。这些小的变化加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大事件: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加速。

    加速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形势所逼。僵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不仅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面临接连不断的责难,也让货币当局的常规政策工具失效,在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方面力不从心。以国有企业主导、并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金融体系赚得盆满钵满,实业界却叫苦连天。尤为突出的矛盾是当前的金融体系在创新融资、小微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融资等具有较高风险管理难度的融资方面具有严重缺陷,这些融资恰恰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依托。经济结构转型的前提条件是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没有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不理顺金融市场价格,不建立公平竞争的金融业市场环境,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就无从谈起。

    中国其实并不独特,赶超型国家发展到了类似阶段,都免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等许多经济体在赶超阶段的初期,都是把市场化改革和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对待金融领域得过且过。事后来看,这样的做法有其合理性。在经济赶超的初始阶段,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借助相对昂贵的固定资产、出口订单和从发达经济体借来的银行信用,天然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了国内储蓄向投资成功转换的核心难题,这个阶段只需要非常简单的银行基本业务,就足以支撑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当这些赶超型经济体的制造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经济体内部的制造业供给增长超过了内部的需求增长,贸易失衡、内需不足、国内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国际和国内压力接踵而至。到了这个阶段,增长的核心制约因素不是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的有形投入要素,而是供求平衡,是资源配置效率。支撑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简陋金融体系不再适用,那些支持出口导向或者进口替代导向型企业的金融政策只会让供求失衡更加严重。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会骤然增加。我们在一系列赶超型经济体当中都看到了类似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并不偶然,都是既定发展阶段中的普遍规律,今天的中国加速金融市场化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金融市场化改革是高风险改革。改革措施不当引发严重经济动荡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些是因为过早开放了资本项目,有些是因为过度借入外债,有些是疏于对高杠杆金融活动的监管。学术界对失败经验的教训总结是“攘外必先安内”,先要做好国内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措施,然后才是资本项目开放。改革的要义在于两点:一是市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的次序安排;二是健全监管措施,重点是防微杜渐、与时俱进。魔鬼藏在细节中,能把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细节做好的经济体并不多见。这不仅是因为认识上的局限,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强势的利益集团不希望改革发生在自己身上。

    中国面临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蓄势待发,但前途未卜。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名,但实质是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的步子很快,而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改革走不动,如果再次面临严重的投机资本冲击,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将更难以应付。温州的区域金融改革试点以前也有,但收效甚微。如果中央层面在市场准入、价格管制和监管层面上没有真正的动作,温州的局部改革试点就算开了花也结不出果。金融市场化改革正像我现在每天坚持的两分钟刷牙和20分钟太极拳一样, 把每个动作都做标准并不易, 坚持下来更难。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经济学家,密切关注这方面的细微变化,对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走向至关重要。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联系方式:bjzhangbin@gmail.com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