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荒”的初一和十五
中国也闹“钱荒”了?这个新闻着实让西方人吃惊不小,因为自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里,早已是“财神爷”的代名词了:有的不单是存在银行的银子,还有随时可拍出的票子;加上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不俗,自然在西方人眼里,“钱荒”就与中国风牛马不相及了。
然而,现实似乎总是残酷的。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飙升,触及历史最高点13.44%,而七天利率更是上升292个基点,达到11.00%,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也一度上蹿到25%。这一切都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瞠目结舌。要知道的是,即使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最巅峰之际,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也只达到6.88%的历史高位。难怪美国《华尔街日报》22日断定:“中国银行业‘钱荒’影响扩大”,认为:“目前发生在中国的钱荒,已经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金融危机,揭示了市场信心的彻底崩溃。”
加上中国政府的态度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当初的既没有明确表示紧缩,也没有明确承认出现“钱荒”,却并不着急解决现金紧张问题,到后来央行的强力介入、紧急释放流动性。政府连日的这些举措,却也多少有些让人雾里看花。兴许外国媒体是有些“杞人忧天”,诚然此次还算不上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但无论如何,在笔者看来,其所显露出来的远非中国“钱荒”的“初一”,若不及时深化金融改革,还有不远的“十五”在等着。
“钱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流动性危机”的俗称。金融危机很多都是从流动性危机开始的,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先从美国的华尔街开始,很快波及伦敦的金融街,后蔓延到欧洲大陆,其中以“南欧猪国”为最,包括西班牙的银行危机、希腊的国债危机以及塞浦路斯危机,可以说,在这一系列的危机中,“流动性危机”无一不是始作俑者。
其实,中国金融体制的严重滞后,是产生“钱荒”的根源。中国的经济改革30多年,成就毋庸置疑。然而,金融改革却是迟迟没有跟上,尽管近10来年也有不小的举措,而真正意义上的“金改”,可以说现在才刚刚开始。中国的金融改革远滞后于经济改革的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并不明显,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升级,陈旧不堪的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十足的“桎梏”。
在此轮“钱荒”引起的股市暴跌中“躺枪”的机构,大小不一,不计其数;而相比之下,其实在笔者看来,个人投资者才是真正的“重灾户”。各类非个人投资者,尤其是基于国家背景和有市场操控力的机构,最终都能找到可以转嫁风险的“下家”,因而在中国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金融中介迄今也难免还只起到“风险中转站”的角色,而这“击鼓传花”金融游戏的最后接盘人,自然就是个人投资者。
那么,个人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貌似与己不相干的“钱荒”,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老百姓的钱包,特别是老百姓投向银行存款之外的投资。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并非朝夕可改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种鱼目混杂的投资机会,进而找到量身定制的“最佳投资组合”,不失为规避未成熟型市场高“波动性”的良策。
在通常信息极为“不对称”的背景下,如何识别眼花缭乱的投资机会,成为个人投资者的首要任务。各类金融中介的出现和存在的最初意义,在于消除个人投资者的缺陷,如人数的众多性、地理分布的分散性、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对“短平快”的高回报项目的偏好以及对长期型低回报项目的摒弃等。然而,中国的金融中介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经济结构的扭曲性也反应在金融中介结构的扭曲性上,国有银行依然垄断,大型和特大型央企也照旧摇身一变为金融中介等。
因此,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个人投资者,也应该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承担这原本是金融中介机构应承担的投资机会识别工作,尽管这是极为无奈之举。这也正是此轮“钱荒”的一个教训。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是造成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亏本,乃至血本无归的原因;而中国金融中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是添加了中国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抉择难度。24日大盘出现崩盘式暴跌,民生、兴业、平安三只银行股出现跌停,这在A股市场上十分罕见;市场逼近“解放前”(1949点),近200只个股跌停,近2300只个股下跌,其中跌幅超5%的有1700多只。这足见中国此轮“流动性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投资者对投资项目识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此轮“流动性危机”,也是在中国的“民间金融”与“官方金融”、民间信贷与官方信贷的首次大规模“角力”。中国的民间信贷近年来可谓势头很猛,野村证券(Nomura)数据也显示,2008年中国的国内总信贷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45倍,而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07倍;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中国的“影子银行”,比如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当铺以及其它各种借贷机构。
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影子经济”颇具担心,这种增长与发生在亚洲和欧美的信贷泡沫类似,最终会破灭,这账总有一天会清算。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影子经济”也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的新兴国家如“金砖国家”中,更是如此。西欧的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在其经济总体量中,占有六成之重。至于中国,尽管还没有可以让人确信的比例数据,笔者以为应该略低于俄罗斯,但也会是一个相当显著的数值。
面对方兴未艾的“影子经济”,个人投资者会有更大的优势和机会,这也给寻求“最佳投资组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现在不少个人投资者已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进行着“投资组合”,包括股市、楼市、理财、基金、黄金、期货等,但由于相应专业知识和计量工具的缺失,经常只跟着感觉走。如果能够借鉴,从而找到个人量身定制的“最佳投资组合”,在风险控制方面,充分意识到各组件之间风险的此消彼长性,或许效果会更佳。
总之,此轮“钱荒”已是一个信号,中国闹“钱荒”了,或发生“流动性危机”了。其实,无论是盘活存量,还是新印钞票,无论是“影子经济”,还是“官方金融”,都不可怕,只要它是可控的。央行最后还是出手了,因而危机暂时能过去,但如果过了“初一”就觉得万事大吉,不及时深化金融改革,那么,还有不远的“十五”在等着,以后定期复发在所难免。
本文作者赵永升为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巴黎第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