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能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掌权一年以来,已经多次声明了重启经济改革的决心。新任总理李克强甚至使用了一个相当血腥的成语(“壮士断腕”)来表明他的坚定态度。
遗憾的是,过去12个月中,中国经济仅仅出现了一些表象上的变化。放开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贷款利率,上海自由贸易区获得了批准(而究竟有多自由还需拭目以待)。而同时,以信贷为动力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并未得到改善,使得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剧,甚至还增加了金融行业的风险。
中国领导人下个月将面临一个历史性机会,让中国公众和国际社会信服——尽管第一年令人失望,但他们已经做好准备推进最困难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将召开中央委员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时间很可能是在11月上中旬(会议已经确定将于11月9日-12日召开——译注)。很多人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将在此次会议上提出雄心勃勃、覆盖全面的改革议程。
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在翘首以盼,期待着北京展现出政治上的决心和政策上的清晰,尽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中国领导人实际上可以做到哪些,我们也应该抱有现实的态度。最迫切需要的改革很可能遭到根基深厚的利益集团(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官僚、与统治精英阶层关系密切的公司)的强烈反对。例如,放开利率将会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取缔影子银行业将会使大量杠杆率过高的房地产开发商破产。大胆的政策举措,比如减少银行信贷发放以抑制低生产率的投资,以及削减多个制造业中的过剩产能,将很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速的急剧下滑。
有鉴于此,我们只能期待三中全会出台更有分寸的、审慎的举措。十有八九,我们将听到鼓舞人心、但却较为宽泛的改革提议。例如,领导层很可能会阐述财政改革、金融自由化、环境友好的增长战略、创新、社会平等等诸多原则。财政方面,针对当前(功能失调的)财政体系所提出的重构措施可能会包括拓宽地方政府的税收基础(现在过度依赖于卖地的收入),调整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式,以及把一些社会服务成本转移到中央政府等。
二十年前,中国共产党试图推行雄心勃勃的类似改革时,中央政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与各个利益相关团体协商,推出具体政策。因此,三中全会上的政策宣告不太可能包含很多具体措施。当然,领导层的改革措辞将是坚定的。但它推进改革的政治决心仍然难以评估。
不幸的是,中央政府似乎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政治战略来与经济改革配套。当前,中国共产党新任总书记习近平运用了传统智慧,以高调的反腐攻势打击官僚的心理防线,从而为经济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大多数人可能忘记了,习近平将只能依赖官僚系统来开展这场针对他们自身的战役。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很可能会失去效力,因为中国的官员们都是官场老手,很清楚如何闪避化解中央政府的政策。他们已经形成了紧密联系、互通声气的网络来彼此关照。他们一贯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对习近平来说,更现实的是团结公众民意和人民群众,把他们当作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后盾(巧合的是,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正是这样做的)。但中央政府显露出的政治保守主义排除了这个选项。
三中全会不太可能会为中国的公众和外国投资者廓清政策不确定性的迷雾。它可能会给我们发出更多信号,表明中国领导人如何迫切地希望重新定向中国的增长战略。但正如我们所知,恶魔存在于实施之中。我们至少要再等上一年,才能看到会议上宣布的政策是否会付诸行动。
另一方面,定于11月中下旬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有一些成效。与致力于勾勒宏观图景的全体会议不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焦点是短期的、高优先性事务。这些优先事务之一是金融业的去杠杆化。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未偿信贷总量在五年时间中从占GDP的130%增至了220%,增长幅度在中国史无前例。公司和地方政府等高风险借贷人的债务总计占到了GDP的195%,银行业资产中比例未知、但规模巨大的一块并未产生任何效益。它们成为了“死钱”。
中国政府11月下旬会如何处理这个棘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市场情绪的走向——是得到安抚,还是发展成进一步的恐慌。如果中国领导人采取透明的方案,同时辅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来拆除这颗债务定时炸弹,市场将重获信心。如果政府试图使用可疑的会计方法来掩盖坏账(正在讨论的计划是设立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称为坏账银行,来接管不良贷款,但并没有向这些坏账银行注资的措施),那么,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怀疑态度将会继续困扰中国政府。(财富中文网)
裴敏欣是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学Tom and Margot Pritzker '72级教授、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译者: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