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之父:岂止于500强
和所有公司一样,高速增长带来了对人才的渴求。继前谷歌全球副总裁“虎哥”雨果·巴拉(Hugo Barra)之后,前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2014年加入小米,雷军给他10亿美元做内容,昭示了小米的兵强马壮。小米高速增长带来的可观回报,增加了对员工的吸引力,小米也给出了白纸黑字的股权激励机制。但是,雷军说他远不能“高枕无忧”,“人来了,要工作的开心,留得住。所以要提供给员工空间和舞台,让每个人都能快乐的工作,不然会很痛苦。”
急行军也对管理升级提出了挑战。雷军推崇的是身先士卒的管理方式,需要保持扁平化的管理,目前小米仍然保持着“创始人—团队领导—员工”的三层组织架构。雷军一直弱化KPI考核,要靠员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像今年一亿的目标,是一个天文数字。目标高,迫使我们努力。相比数字这样的硬指标,提高用户体验的软性指标更难达到,更需要坚持。”雷军一直在扮演着“首席产品经理”的角色,“包里装着产品,没事拿出来用用,看好不好,有什么问题直接向研发部门反馈。”在深入一线的同时,雷军也大胆放权,“我们几位创始人价值观一致,互相背靠背信任,各管一块,推进速度特别快。”在目前的公司规模上,雷军意识到流程管控的必要性,“游击队效率高,但是风险很大。大公司管理严谨,但是效率降低。管什么不管什么,需要艺术。”
由于小米产品销量的增长、产品类别的扩大,维护口碑的任务益发艰巨,这首先体现在对“饥渴营销”的声讨上。米粉节、双十一的现货供应,让缺货带来的不满更为加剧。雷军说:“绝大多数的产品目前在官网上都能买到现货,而个别旺销产品的缺货,不是什么营销手段,说白了就是供不应求。所有的品牌都是这样,谁也避免不了。”他把手机销售比喻成“卖海鲜”,需要保证“新鲜”,不然囤在库里就坏掉了,谁也不会去买一个淘汰的机型。在手机厂商当中,除了苹果,没有公司敢先把手机生产好了,然后囤在那里卖。而一台手机需要1,000多个零部件,生产需要周期,要掌握好节奏。雷军确信,“随着小米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和议价能力不断增强,缺货会逐渐得到改善。”
供不应求的另一个副产品是“黄牛党”。随着黄牛党的各种创富故事的逐一曝光,助长了很多消费者对小米的恶意揣测。“很多人说和黄牛勾结,自己不卖,交给黄牛卖。这是对我们巨大的误解。”雷军表示,现在小米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反黄牛措施,对黄牛的打击非常坚决。
而对小米品牌伤害最大的,便是假冒伪劣。其中最泛滥的是小米移动电源。雷军介绍说,除了小米官网和天猫旗舰店之外,其他地方售出的绝大多数小米产品都是假货。小米移动电源是销售的非常火热的产品,推出后销售了2,000多万部。而据不完全统计,假冒产品的销量已经超过4,000多万部。2014年,假小米移动电源爆炸自燃的消息不胫而走。提及这些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雷军斥责假冒伪劣产品为“巨大的社会毒瘤”,呼吁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管理,“毕竟,企业能做和该做的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低价模式也引发了竞争对手的声讨。比如双十一小米的销售业绩,和降价促销的“大招”密切相关,其中红米手机降价100元,从699元降到了599元。“价格战”、“阴谋论”的评论四起,雷军坦言:“红米降价目的是为了推动4G手机的普及。对于一个平价智能机来说,本身的利润就很薄,这个15%的降幅是非常大的。”面对竞争,雷军说小米“一向用开放的心态”,“目前国内手机市场有20~30家的品牌商,远超于欧美成熟市场的数量,必然面临洗牌”。而搅动这一全球最大市场的“鲶鱼”,正是小米。在雷军看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降低成本,让智能手机更普及,消费者得到实惠,其最终结果也是在推动行业的进步。“你看,现在用国产品牌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了。”雷军说。
现在,小米正在大规模的“繁殖”,这是雷军的小米生态链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复制100家小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认为:“这是小米核心产品达到规模经济后,充分利用其已经获得的用户基础,继续‘范围经济’的自然过程。”小米现在只生产三组产品:手机和平板,电视和小米盒子,以及路由器。其他的产品交给小米投资的创业公司来生产,只有达到了小米的品质要求,才会用小米的品牌对其进行“信任背书”。比如小米移动电源的生产商是江苏紫米科技,雷军要求他们做出全球第一的充电宝,用最好的材料,保证品质。这款69元的充电宝每周都要预约抢购,一个月接近300万只。另外,一些小米认可的好产品,可以在小米官网上“代卖”。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小米已经投了23家公司,保障这些公司复制小米的品牌基因,提供高标准的产品。
小米现在97%的销量仍然来自于中国市场,雷军希望让小米模式走出去,在全球各处继续复制。对于小米的国际化布局来说,2015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小米最开始进入的是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先在小市场进行实验,我们现在需要在印度、印尼这样的大市场做出成绩来。”印度和中国人口相当,被人预测将成为智能手机全球第二大市场。而且,印度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小米模式更容易成功。去年红米Note在印度上市,出现了五万台6秒售罄的火爆场面。雷军同时提到,小米的粉丝遍布全球,“国际米粉”也在帮小米全球推广,制作各国的语言版本,甚至把MIUI系统移植到各种手机上。雷军相信,只要坚持和用户做朋友,按照用户的要求改善产品,小米就一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取胜。今年,小米将继续进军巴西和俄罗斯。
2014年,小米有多次“大手笔”的投资,在内容和渠道上为小米保驾护航。这其中包括18亿元入股爱奇艺,并购买了优酷土豆千万美元量级的股票,为小米电视和其他设备提供内容保障;投资5,000万美元,持股世纪互联,布局云服务;战略投资2,500万美元于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进军移动医疗。雷军创办的顺为基金、小米和小米的机构投资者共同构成了互通互联的网络,在小米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等领域广泛合作,为小米营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这些投资项目涵盖可穿戴设备、内容、移动互联应用等多个领域,生成了巨大的数据库,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小米“探测”新一轮大势的风向标。
谈及小米的上市计划,雷军再度表态“五年不上市”。经历了多次持股公司IPO的雷军,深知上市的利弊。对于小米来说,上市容易让团队“过分关注短期营收,无暇顾及长远计划”。“上市融了资还是要继续做企业,现在小米的融资能力很强,无论通过股权还是债权途径都可以融到钱。”雷军在小米成立之前就已经财务自由,上市自然不会有财富上的“诱惑”,但对于员工呢?雷军回应说,小米的员工都是奔着成就伟大公司的目标在努力的,当然对于短期和长期回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在入职时可以选择公司提供不同股权和工资的配比,也会在融资进入时,开放交易窗口,容许员工将股权变现。
雷军一直用“顺势而为”、“飞猪理论”来描述小米对机遇的把握。小米成立的2010年,恰逢安卓迅猛发展、3G网络兴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起风”的时刻,小米这四年乘上了这股风。那么,接下来的风会往哪里吹?雷军的答案是智能电视和智能家居。在这两个领域,雷军早已经开始了布局。去年10月,小米推出了四款智能家居产品,包括小蚁智能摄像机、小米智能插座、智能灯以及小米智能遥控中心。雷军的愿景是希望将小米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连在一起,“你一回家不用掏钥匙,门开了、灯亮了、音乐响了,生活变得非常舒服,让每个人都切实享受科技的乐趣”。
展望未来10年,雷军认为这将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到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这种历史机遇就好像20世纪80年代之于日本,90年代之于韩国一样。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他希望把小米做成索尼、三星这样的国民品牌,带动整个中国的产业进步,从此一改中国制造的低端廉价形象,成为可以比肩苹果的全球品牌。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当。像小米这样的卓越企业,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把中国企业管理之道、品牌成功之道,向全球输出。
这条路还很长,正如我和朋友圈里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用小米手机,但是雷军笑笑说:“没关系,将来有一天你会用的。”(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