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转型中的分化——近三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纵览

转型中的分化——近三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纵览

岑颖寅 2016-09-28
近三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纵览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中国最受赞赏的企业的转型依旧没有停下,他们积极拥抱变革,迈开步伐,闯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经济放缓,企业转型

《财富》中文版——2016年7月14日的《金融时报》称:在过去5个季度里,中国有4个季度出现了GDP增长速度放缓。而在过去20个季度里,中国有15个季度出现了GDP增长速度放缓。中国人大通过的2016年GDP全年增长目标是6.5%到7%,低于去年“7%左右”的目标。去年中国的GDP实际增长速度是6.9%,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是6.7%。根据路透社(Reuters)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预计中国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为6.6%。

类似的信息比比皆是。纵观近期的中国经济,GDP增速回落至25年来的最低水平,而6%~7%这样的增长率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在这样的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寻求转型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一年里,不管国际经济舞台上发生了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如过山车般的起伏,还是美国经济复苏、英国脱欧美元大涨;也不论中国经济又度过了一个股市暴跌充满寒意的夏天,还是如今对于“L型”经济走势的大讨论还在进行式中……中国的众多企业在各自的转型道路上早已走起,迈开步伐,冷暖自知。

一年一度,《财富》(中文版)与光辉合益集团(Korn Ferry Hay Group)共同组织“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的评选,由几万名《财富》杂志的高端读者投票参选。

今年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转型的小调研,从中不难看出转型之热,以及转型之难。

(1) 转型之热:超过半数的中国企业在转型进行中;四分之一的中国企业打算转型。可以说,不是在转型中,就是在通往转型的路上;可见,“转型”的确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热火朝天的重要主题。

(2)转型之难:对正在转型的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基本结论如下(在这个5分制的调研里,且把4~5分归为“较高认同度”):

"八成以上的人(81.1%)认为,转型中的文化重塑是非常重要的;

"三分之二以上的人(67.5%)表示,愿意接受转型带来的相应的利益重新分配;

"只有四成的人(40.3%)认为,高层人员面对变革做出了充分的意识和行为改变;

"只有少部分的人(27.4%)认为,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相比是令人满意的。

那么,和前两年相比,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什么?是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探索出了新路径?还是转了一阵太痛苦,又默默地被打回原形?是征战东西、隳突南北,依然在转型不止、探索不休?还是转到某处卡住了,骑虎难下、进退维谷?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似转非转”中?还是转了又转,柳暗花明才摸到了新的格局?是转的太快、太决绝,以至于把自己连根拔起、不接地气了?还是转的太慢、太拖沓,已然只能眼望前尘,只有跟进的份儿了?

领先企业通常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转型的道路上这些“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也往往走在最前沿。我们对比最近三年的上榜名单,其中的一些现象和变化耐人寻味,无疑也折射出了这些领先企业在转型当中的甜酸苦辣。

各行各业步入新阶段,领先企业悄然显分化

且不论中国经济发展大势会走出L型还是U型的形态,大家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很多行业正在步入新阶段:和经济增速高度相关的能源行业应声而落;零售和消费等传统行业在移动互联网趋势中经受着最直接、也最巨大的冲击;房地产行业告别了胆大为王、突飞猛进的黄金时代,转入下半场的白银时代;金融行业明显感知着陌生的跨界竞争挑战,开始坐立不安;移动互联网高科技行业则在不断出现的新热点的追逐中链接着实体经济的众多行业、也吸引着市场上嗅觉最敏锐的资本和人才……

在这样的态势下,各行各业的转型大潮开展的如火如荼,企业正在发生分化。

观察近三年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尽管每年总有那么十多家企业的“上榜替换率”(上一年在榜上的出局了,或者是新名字上榜了),但是从整体来看,2016年新榜单的排名波动程度比前两年更猛烈一些,领先企业也在发生悄然的分化:既有陨落的明星,也有黑马杀出(甚至可能预示着行业的洗牌和格局重构,亦未可知)。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无疑是榜单上杀出的一匹黑马。该集团去年的营业收入近3,000亿元,自从2012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以来,其排名不断蹿升,2016年已经居于第163位。身处三个极为糟糕的行业(纺织业、铝业、电力),但是山东魏桥却具有惊人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在不同时期成为了各自行业内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并且都已经在香港上市。这家隐匿在山东农村的低调而罕见的民营公司,其成功之道有待挖掘。

大胆预言,未来几年榜单的变化,各种进出榜单、上下波动,很可能会更加明显。

爱折腾、擅转型、拥抱变革的企业,依然笑傲江湖

这三年的榜单还有一个特点:榜首非常稳定。连续三年,前十名里始终有这8家企业的名字:阿里巴巴、华为、海尔、腾讯、万达、京东、格力、联想。这几家简直就是稳坐榜首,傲视群雄。

纵观这些企业,无一不爱折腾、无一不是在不断的转型、创新和变革中勇往直前的。

比如万达,根据其董事长王健林的总结,万达至今经历过四次转型。在经历了从地方企业转向全国性企业,由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从单一房地产转向商业地产、文化旅游综合性企业之后,万达从2015年开始第四次转型:空间上转向跨国企业,内容上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形成商业、文化、金融、电商四个支柱产业。

房地产行业容易随着宏观经济放缓而波动,万达集团的转型无疑是明智而及时的。万达商业转战“轻资产模式”—投资万达广场的钱来自于机构投资者或者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而万达广场的定位是大众消费,是抗周期变化的。同时,万达大手笔地进军文化和体育产业—文化、体育产业在中国才刚刚兴起,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而且文化体育产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有时候经济低潮期恰恰是文化体育消费的高潮期。通过近几年连续出手,收购美国的AMC院线、Carmike院线,以及欧洲的Odeon & UCI院线,万达集团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影院线商……这样的动作力度和频度,无疑展示出了万达向世界一流服务业巨头转型的铿锵步伐。

再比如海尔,身处竞争最白热化的行业,他人眼中的夕阳产业,但我们看到了海尔做的已经远远不止是传统制造业的质量和产品领域的改进,而是组织模式的突破、合作边界的突破、共生共赢的生态圈的突破。海尔已经跨出了传统的产业边界,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移动互联网鲜明特征的平台型组织。

这些年,中国的家电公司都在试图把自己变成“为需求而生产”的互联网公司,而海尔是其中变革得最彻底的。海尔独创并且身体力行着“倒三角组织、小微、创客、人单合一”等新奇的管理方式;各种颠覆式的组织和管理创新,不断地“革自己的命”,力度和幅度可以说是业界罕见,极大地激发了组织活力和员工激情,也让市场和用户感受到了变化。这也许是海尔持续高居这份榜单的重要原因。

可见,尽管常言道“船大不好调头”,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以此为借口,它们的变革充满勇气、信心和果敢,它们的转型充满定见、智慧和坚持。

暂时的掉队,是为了长跑和远方

互联网、高科技这些热门行业在榜单的前十名里一直占到半壁江山。而这是一个热点追逐的行业,这是一个很多东西来得猛烈、去得迅捷的行业。这些年的世界舞台上不乏Uber、特斯拉之类的后起之秀,也不乏诺基亚、黑莓等淡出视线。在中国企业的队伍里,我们也看到了个别名字的下滑,但这暂时的掉队没准是为了更宏大的布局、更耐久的长跑,和更美的远方。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家公司:一位老互联网人,曾经在2010年苹果和三星如日中天的时候,冲进硬件3C的红海领域,短短数年做到了中国市场手机占有率前列,估值450亿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初创企业。

没错,说的是小米。

然而,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小米开始遭受各种质疑(在广大读者投票榜单上,它的排名令人遗憾地有所下滑)。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成功要诀,被质疑发生了偏移,比如:小米做手机,又做电视、路由器、无人机、手环、电饭煲,看似违背了“专注”;每款产品都以性价比来传播,和其他产品貌似没有太大的区别,看似对打造“口碑”无益;小米曾经以出货快而出名,但是近一年的小米手机出货量被华为超越,也被Oppo等其他手机紧紧逼近,看似不那么“快”了……

但是根据7月初“吴晓波频道”的分析,小米实则是为了打造生态链,为了一盘更大的棋。除苹果之外,小米是极少的既做手机硬件、又做软件的科技企业,能抓住粉丝用户,也做应用商店,既延伸到手机以外的硬件产业链,还推出地面的小米之家(直营客户服务中心)来打造“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同时还投资了优酷、爱奇艺、美的……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拉长产业链,打造以新时代粉丝的手机为重要入口端的移动互联网生态链。雷军说,这是“通过手机硬件,用互联网方式和实体经济结合,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小米也在通过大举收购专利(2016年6月与微软达成协议,购买1,500余项专利),以弥补其进入通信市场较晚所带来的专利质量的不足,也助力其开拓高端的产品线。原来这才是雷军的目标,这样,小米模式才能绕开BAT三座大山,建构新的企业帝国。雷布斯说,整个过程计划15年,现在过去了6年,小米进入第二阶段,还有9年。

眼下的小米正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榜单是年度的成绩单,但企业更像是长跑选手。如果暂时的掉队(抑或是“蛰伏”)是一种长远战略布局的安排,那么未来依然可期,小米的壮志和情怀,让我们拭目以待。

传统行业,也能闯出新天地

哪怕在移动互联网和电商冲击之下的一些传统行业,比如:家电、零售、消费品……也在产生分化现象。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消沉了,而优秀的企业继续牢牢搏杀在风口浪尖。

除了上面举例的海尔,我们也看到了美的在这个方面的诸多努力和突破。

美的集团自从2015年起全面铺开机器人新产业布局,提出“双智战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公司战略,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与战略合作实行有效贯彻。

美的于2016年3月签署协议收购东芝家电业务子公司80.1%的股权;2016年6月与意大利知名空调Clivet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收购其80%股权。美的于2015年开始进入机器人产业,2016年7月底,美的集团斥资45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72.18%的股份,再加上之前间接持有库卡的13.51%股份,美的全额收购库卡几成定局。它看中的无疑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人口老化的情况下中国工业对于机器人产品的庞大需求和增长潜力,这些举措将扎实地推动智能制造的实现。

而在智慧家居方面,美的先后与小米、京东、汇银、北京邮电大学、腾讯、梆梆安全等多家企业合作,布局智能家居领域。2016年7月,美的又牵手华为消费者业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与智能家电的互动,渠道共享及联合营销,在芯片、操作系统(OS)及人工智能(AI)领域,智能家居安全领域,数据分享与数据挖掘,品牌合作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想象空间巨大。

另外,白酒行业近几年曾经遭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行业周期、三公瘦身、奢侈消费限制……一度对这个行业打击颇猛。

而贵州茅台一直在行动。早在2013年,茅台就率先启动消费转型,将产品定位由此前的高端转向商务消费和普通消费群体。2014年剥离系列酒至单独的公司,整合其他酒类至习酒公司,而将股份公司定位明确为以茅台酒为核心运营高端白酒平台;对市场管控方式的新探索,逐步加大渠道扁平化建设;打造价格管控能力;不断规范电商合作;大力推动产品出口(茅台酒目前在全国白酒出口的占比达到了50%),去年在香港、俄罗斯、米兰、旧金山等地进行了推广,宣传国酒文化和茅台酒品质,“长期饮用茅台酒有利健康”的主张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也针对海外酒类市场的消费特点,2016年起以酒吧消费作为切入点,以茅台酒作为基酒的鸡尾酒为卖点拓宽海外消费市场;还积极探索新方法,从时尚品牌惯用的副线产品模式作为年轻人市场的突破口,在酒体口味、品牌形象、营销手段等方面都贴近年轻消费者,撬动新的市场增长点。

于是,随着周期回暖和行业消费升级的到来,贵州茅台自2016年来在资本市场上很受追捧,股价稳步攀高。无疑,在这个过程里,企业自身为转型突破所做的诸多努力,是度过寒冬,迎来又一个春天的最大推动力。

榜单之外,涌动的新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元年,各行各业、各种形式的创业掀起高潮。创业行业在日益细分化,“互联网+”开始进入传统行业深度改造,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比比皆是。这是一股充满激情的新力量。尽管它们未必能在这个“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的榜单上显现,但是众多的创业企业将在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我们新的未来。(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