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Allan Sloan

金融巨头获救,股东倾家荡产

Allan Sloan 2010年06月07日

艾伦·斯隆(Allan Sloan)为《财富》杂志高级编辑。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66年毕业于布鲁克林学院,次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他是金融领域的资深记者,2008年以“"House of Junk”一文第七次获得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杰洛德-罗布奖(Gerald Loeb Award)。
理想的情形是,只有那些自作自受的大型机构和顶级高管遭受损失,而个人投资者不被殃及,但事与愿违。

    有些人担心,获得美国政府救助的华尔街,没有为此付出足够的代价。这些人大可放心,虽说华尔街已经重新开始攫取见不得光的利润,但事实上,那些情况最糟、受到政府大力援助的公司,其股东损失非常惨重。

    那么,到底谁是输家?看看那八家受到山姆大叔特殊照顾的问题金融公司,他们的股东就是真正的输家。[第九家公司——通用汽车金融(GMAC),是一家非上市公司。] 除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外,上述获救公司的股东几乎损失了全部投资。

    而其中某些股东,自己恰恰就是该企业高管;他们要么投资高风险的证券,要么没能监控下属冒险投机。总之,正是他们把这些公司推向了崩溃的深渊,并且导致美国经济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衰退,造成数百万人失去生计。

    换言之,获得美国政府援助的,是金融机构,而非其股东,信不信由你。2007年6月12日,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投资按揭担保证券的两只对冲基金崩盘。消息一出,整个金融市场开始暴跌。从此前一天到现在,所有接受了美国政府特殊援助的巨型金融机构(美国银行除外),其股票市值至少缩水了85%。

    《财富》同仁多丽丝•伯克(Doris Burke)统计出的这一数字,的确惨不忍睹。

    在获准维持机构独立性的获助金融巨头中,规模最大的是花旗集团(Citigroup)。三年前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动荡至今,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经下跌了93%,其股东几乎算是血本无归。

    此外,被美国政府接管的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市值至少缩水了97%。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美林(Merrill Lynch)和美联银行(Wachovia)因获政府援助得以存活,之后在政府的安排下被收购。这些公司被正式收购当天的股价,相比危机前的正常价格,也已下跌了85%—95%。

    相比之下,美国银行的股东损失最小,但其身家也缩水了69%。也许你认为这个跌幅还不够大,确实,这些公司的股价,跌多少都不为过。但是,标准普尔500指数(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同期的跌幅仅28%,还不到美国银行的一半。

    对金融体系而言,受援机构遭到重创,或许是个好消息。因为只有对亏损的恐惧,才是迫使他们谨慎行事的最有力武器。

    没错,上面提到的那些公司及其高管们,已经为他们的鲁莽行为付出了代价,这的确大快人心。但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普通百姓也遭受了损失。许多散户投资者,特别是退休人士,持有高股息的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股票,这些人赔掉了大部分本金,甚至几乎倾家荡产。而花旗集团与美国银行的每股股息,分别从2007年的2.16美元和2.56美元,跌落到现如今的0和4美分。

    要我说,理想的情形是,只有大型机构和顶级高管遭受损失,而个人投资者不被殃及,例如拿血汗钱投资的夫妻俩,或是普普通通的打工族。但我完全想不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同样的,我也始终无法想象,该如何补偿那些被这帮公司毁了饭碗的人。

    或许,下一次的财政援助(肯定会有下一次),会涉及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要知道,他们同样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却大多被本次援助计划所忽略。如果给予他们援助,他们就会密切监视这些金融机构:而这种力量,能够迫使金融机构谨慎经营,其力度远远强于华盛顿可能拟定的任何法案。

    总之,那些深陷危机的巨型机构,本该自生自灭,却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出手相救。而那么多股东,却几乎无人获得了有效救助。当我们大谈“援助”时,应该记住这一点。

    译者:朱彦昆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