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我们注意到云计算的勃兴和.com公司群体的繁盛几乎经历了一样的发展轨迹。在2001年世纪之交,软件作为服务的理念曾经大热,同时期互联网泡沫迅速膨大后又迅速破灭。而这两种猛烈但持续较短的浪潮,都成了今天的预备。
一个广告语“网络就是计算机”,也是那次浪潮抛出的水花。水花飞上天空,飞到户外广告牌上,飞进杂志和电视,也飞进历史的纸页。它说出了云计算内涵的全部——分布在网络中的CPU、存储和软件,或者说异地提供的计算能力。
时间来到十年之后,我们看见各种云飘在数字世界的空中。云计算或云服务是否重要,已经成了一个无须提出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云是否会布满整个天空,笼罩所有的个人计算和企业计算。
我给几个朋友打电话讨论这个话题,听到了有趣的见解。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一个年轻的帅哥)说,变革是众多中小企业主导的,云服务让它们可以按需构筑信息系统,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其他几位则提到,云计算给企业用户带来更多选择,便捷提高管理水平成为可能。
如果云计算的未来地位没有被不恰当地高估,除了一些局部,它包裹地球的情形一定会出现。在这种图景成为现实之前,一个新的鸿沟产生了。对于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而言,鸿沟的两边是拥抱云服务和排斥云服务。对于IT人员而言,鸿沟的两边是适应云计算的环境和不适应云计算的环境。
还没有跨越云鸿沟的用户,主动放弃了云计算为IT系统建设带来的灵活性——成本优化的灵活性、建设泛平台能力的灵活性、改善管理的灵活性等等。还没有跨越云鸿沟的IT人员,则面临越来越小的发展空间,如果还有成为CIO的志向,实现这种志向也变得愈加困难,因为人们处在一个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现实中。
更细致地考察,IT从业者此刻被导入了地位悬殊的分化。一类是蓝领;技能较为单一,价值用一个公式来计算,技能和工作时间的乘积,或者直接计数工作成果。这些成果是大量的、重复性的。一类是架构师或管理者;他们需要比原来更多的IT知识,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体现在商业素养上,包括采购、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等能力;他们被要求懂得评估各种技术路径和服务组合的优劣。
技术供应商试图满足还没有跨过云鸿沟的客户,找到了可行的办法。比如软件公司为中小企业部署ERP等管理软件,有一种方式是开车到客户驻地,车载服务器机柜,和企业局域网连接,软件通过车上机房来部署和运作。这种方式会用到软件供应商的私有云,而服务器车成了用户和私有云之间的桥梁。例子说明,从帮助用户或IT从业者跨越云鸿沟的目标出发,可以创生多种商业模式。人们会发现这种生意还不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