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商业史话

“92派”:二十年改革缩影

杜博奇 2012年07月23日

秉承写史笔法,记录当代中国商界变迁。作者杜博奇,财经作者,长期观察本土商业史和公司史,著有《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合著,中信出版社)、《中国首富报告》等作品。
1992年,十万党政干部下海创业,“92派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人人身上一个时代。今昔对照,“92派”的身上,是二十年经济改革、社会流动的缩影。

    1992年是一个给人希望的年份。这一年,市场经济被确认,股份制改造发轫,国企收购热盛极一时,“三铁一大”(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和大锅饭)饱受诟病。新制度的根芽正从旧体制的裂隙中长出,《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催生公司兴办热潮。国人开始嗅到消费时代的气息,505神功元气袋,春都火腿肠、格兰仕微波炉、容声冰箱,商品与品牌悄然走入大众生活,一些事物如吉光片羽,昙花一现,另一些则随着时间成长壮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万党政干部脱离体制,下海创业,“92派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

    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先后爆发了三次下海浪潮,分别发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一浪高过一次。1992年的下海热,正是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浪潮的前奏和预热。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干部、公务员构成这波创业大军的主力。南巡讲话引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体制内知识分子追求财富的热情,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直接促成了他们的行动。

    历史语境下,“92派”是一个迷人的话题。它的迷人之处在于,打破了延续数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古老传统,呈现一种“反向流动”的壮观态势。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这些仕途中人背离体制,脱下“官服”,扔掉“铁饭碗”?原因很多,远不止创业致富那么简单。

    至今活跃在企业界的“92派”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朱新礼、郭凡生、陈东升、田源、毛振华、冯仑。从出身背景看,这些人均有大学学历,下海之前任职于政策研究、体制改革部门,比绝大多数人更能领悟政策先声,另一方面,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培养了对经济大势的宏观把握。

    这些人属于那个年代的“利益阶层”,有一条潜在的升官通道,就其资质来说,在体制中熬上若干年,不难出人头地。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当时已获得一官半职,算得上事业有成。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像前两轮一无所有的创业者那样决绝。他们对下海创业的风险系数较为敏感,除非有明确的保障,否则不会轻易脱离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十四大等一系列大事的发生,使他们意识到国家战略向经济领域的转移,市场经济合法化促成了官员下海现象。

    这些体制中头脑灵光的知识分子拥有关系、资源和人脉,以及经济理论和商业点子,得到法律的保护后,纷纷将这些无形资产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他们创业的起点非一般人可及,高学历、官员出身、知识储备、宏观视野——这些因素对他们事业的长足发展有莫大的关系。这一代企业家不像前一代那样在成名后热衷学历,逢迎政治,因为他们正是从中而来。

    “92派”一词是陈东升的发明,颇为一番与前人划江而治的意思。陈当时担任《管理世界》副主编,模仿“财富500强”编制一份“中国500大”。有意思的是,这个副局级干部下海20年后登上《财富》(中文版)榜单,被评为“未来15年可能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5位人士”。

    脱离体制让20年前的“92派”获得人生的释放,20年后,浩荡的公务员考试大军对体制的疯狂追求,形成鲜明对照。值得追问的是,知识分子向体制的“回流”,背后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十年前,《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在南巡十周年之际,提及邓小平南巡的一段讲话:“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问题是,20年改革水至中流,渐趋停滞,前人创造的制度红利耗尽之后,何以发展?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