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胡泳 2013-01-24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指从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来取象,进行或大或小的形势判断和结果预测

    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古称“三皇”,而伏羲氏则是三皇之首。其实他们都是传说中给远古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可以叫做文化英雄。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人首蛇身。伏羲文化发源于夏以前,地域为当今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古称成纪)。伏羲的功绩很多,其中最大的一桩功绩是创立八卦。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即伏羲。伏羲氏抬头观天文、低头察地理、中间通人事,通过对天地人的三种观察,他悟出了“八卦”。有了八卦,才有了中国文明。

    《系辞》认为《易经》起源于上古包牺时代的结绳记事:“上古结绳而治(志),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是说在后来的发展中,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而“卦”即“挂”,说的正是结绳记事。《说卦》:“卦者,挂也。悬索以示人。”《易纬》言:“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这些都指出“八卦”的本源来自结绳记事。郑玄解释说,在绳索上,有大事打个大结,小事则打个小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郑玄)通常有八条绳索,因此称作“八索”或“八卦”。“八索,八卦也”(《周易正义》引马融)。

    《易经》的形成在传说中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伏羲时代,结绳记事而作八索、八卦,这是易的起源。这种八索记事的方法,又经历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说将八索上的绳结符号转变为书面符号,刻之于竹简或木简。这种刻符是二元编码,所以才有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的传说。

    根据这样的传说,八卦的生成,乃是观天地之象、察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以说是易学的重要法则,它的含义是从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来取象,进行或大或小的形势判断和结果预测。

    先说“近取诸身”。“身”是一个多义字,大体而言,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指人或动物的躯体。《诗·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是指物体的主干部分。《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三是指生命。《楚辞·离骚》:“鲧砸直以亡身兮,终然剃乎羽之野。”四是指毕生,一辈子。《公羊传·隐公八年》:“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五是指自身、自己。《楚辞·九章·惜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之所仇。”洪兴祖补注:“人臣之意,当先君而后己。”六,代词,第一人称,相当于我。《尔雅·释诂下》:“身,我也。”七是指体验、实行。《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赵岐注:“身之,体之行仁,视之若身也。”八是指品德、才能。《墨子·非儒下》:“远施周偏,近以修身。”

    “近取诸身”的“身”,似乎比较符合第五种和第七种的解释。程颐在《程氏遗书》中说:“学者不必远述,近取诸身。”孙过庭论书也说过:“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实际上要求学书者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以书法为形式,“达其性情”,表现出修养之美、心灵之美,这也正好符合儒家哲学立场。

    “身”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的主体性。一定要先有主体性,才能远取诸物。而远取诸物,要在一个字上用功,这个字就是“观”。《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伏羲氏俯仰而观,始作八卦,周文王进而将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无非都是教人藉卦而观万象。由此,易的起源在于内观人生,外观宇宙,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之本然。

    易即变,变动无常是所有卦爻的通义。宇宙人生的大环境无时无物而不变动。天有风雨寒暑之变,地有沧海桑田之变,个体有生老病死之变,群体有风俗淳浇之变,国家有成败兴亡之变。宇宙人生虽然广大而复杂,但就通义而言,皆是无常而已。

    综观天地人物,了解万有无常,就获得了易学的变易之义。但这并不够,还需继续研究变易的由来,以在无常中寻找恒常。由观万象而解无常之义,由观无常而解真常之义,进而依此所观的义理展开修为,这就是“观”的重要意义。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