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环境换发展何时休
最近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超过了以往20万年的总和。经济活动是推动这一进程最重要的力量。利益开始支配人类行动。地球上无时不刻上演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故事。
邦加岛也许是这个星球上与你我关系最为密切的岛屿。这个鲜为人知的印尼岛屿出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锡。锡不但是制作易拉罐的原料,还是焊接电子元件最常用的材料。无论笨重的服务器,还是轻便的iPad,都需要借助锡焊接元件。锡矿开采为邦加岛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未能避免地沦为环境恶化的帮凶。泛滥的开采疯狂吞噬邦加岛矿工的生命,挖掘机搅起的海底泥沙也让近海变得日益混黄污浊,翻滚的淤泥令近海水域丧失了生命力。
资本在幕后主导一切。当地人与其说是资本链条末端的受益者,不如说饱尝苦果的实际买单者。
亚马逊河流域的环境案例更广人所知。茂盛的热带雨林遭受大肆砍伐,不仅源于木材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开拓的林地还可用于大豆种植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食用油需求。日本、美国和中国的企业提供资金、机械和订单,当地人不是充当劳工,便是成为替大公司打工的农场主。一旦接受跨国公司的资金扶持,农场主便沦为“贷款按揭”的奴隶。
然而,为生存挣扎的人们除了出卖劳力、资源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似乎找不到改变命运的办法。于是他们便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如同温水之中的青蛙,一步步接近他们的宿命。
复活节岛的故事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位于太平洋中的小岛以巨石阵闻名,曾生长着世界上最高的棕榈树,土著居民拉巴努伊人砍伐树木,运输巨石。部落之间兴起的攀比之风引发建造巨石像的高潮,石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树木被砍伐,结果导致水土流失。他们失去了可耕种土地,也无法从海洋中捕鱼,因为已没有树木供他们制造渔船,最终上演人吃人的悲剧。
复活节岛的悲剧看似遥远,在我们身边,相似的故事从未停止,却无法引起足够重视。
在《一个乡村的环境样本》一文里,我讲述了故乡被煤炭运输改变的案例,大大小小的煤场占用了大量耕地并让土地丧失了可耕种能力。大约在2011年前后,一家资金雄厚的江苏企业入侵,以修建新路为条件取得营业许可,建造了一家规模巨大的煤炭中转站。强劲竞争者的闯入抢走了很多小煤厂的生意,一些破产煤厂主最终又回归农民本行,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可耕种土地。
有人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用挖掘机开发荒山,在山岭间拓建出一块一块黄土裸露的新田。挖掘机是伴随着煤炭运输而大量涌现的。在此之前,农民们用镐头在相对平坦的山坡上顺着山势开垦出倾斜的山地,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由于顺山势开垦,并不破坏山体的结构。
这种农业时代延续已久的开垦方法在大型机械面前显得笨拙不堪。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垦新田,挖掘机在山坡上掘出一道道平行的沟壑,然后用推土机推平,形成密集的梯田。仿佛在一夜之间,连绵的群山之间出现大量土地蓬松的地块,在草皮衬托下犹如一块块创可贴。
与从前落后的方式不同,机械开垦严重破坏了山体结构,许多土地只是水平堆叠在山坡上,并不牢固,如果雨水泛滥,极易引发山体滑坡。而在旱季,北方常有的大风又每每引起沙尘天气。由于地表植被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不可避免。不敢想象,这些新田究竟能够存在多久?
更令人忧心的是,尽管政府严禁开伐林木,偷伐行为却从未绝迹。一些神出鬼没的盗伐者专向未长成的小树动手,因为小树容易砍伐、动手迅速、且便于运输。小树尚未成材,只能用于制作三合板等低等木料产品,利润实在有限,即便如此,也不能打消盗伐者的念头。倘若长此以往,用不了几年,那些光秃秃的山坡就可以开进大型机械,开垦出新的耕地。
有些人依靠出卖自己的智力、头脑和创意为生,有些人却只能出卖汗水、双手和那一点可怜的生存资本。我分不清后者甘愿如此,还是命中注定,却分明看到复活节岛的悲剧“重新复活”。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哪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其实早已给出了答案。
公权力与监管力的缺失令民生滑向“竭泽而渔”的深渊。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涵养经济的土壤和水源,更离不开产业的培育、升级和转型,这期间政府应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上世纪90年代,故乡兴起苹果种植热,一时涌现大批果园,兴盛一时。可惜果农思维一直停留在售卖水果的地步,缺乏远景规划和资金能力,未能及时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建立罐头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终于随着水果市场竞争的加剧而陷入微利生存,果园如今大半已经荒芜。
后来的育苗热、养殖热如这股种植热一样昙花一现。人们总是充满热情地投入一项未知领域,榨干发展潜力之后,又争先恐后地展开新事业。如此周而复始。他们不断抱怨劳动辛苦和微薄收入,却从未真正思考其中的原因。这何尝不是举国实业低迷的一种解读和隐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