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IPO堰塞湖不能靠停发新股
截至2013年初,共有841家企业等待IPO审核,已过会等待上市的已有92家。由于股市不景气,股民意见大,管理层暂停批准企业上市,但随着时间推移,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近千家之多,需要的融资规模已远超万亿,这就形成了一个影响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堰塞湖”。而且这个堰塞湖规模越来越大,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既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又能保证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IPO堰塞湖的问题,传统的办法是等股市行情变好之后再开闸。但鉴于周边市场的不景气和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放缓,短时期内很难依靠这种“靠天吃饭”的方法解决。更重要的是,由于现在企业贷款困难,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股市直接融资,这使得IPO堰塞湖的规模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股市重新上涨,管理层也不敢一下放行很多股票上市,这样只有在确认大牛市的情况下,IPO堰塞湖的问题才能解决。但等米下锅的企业却很难等下去。因此,正确的解决方法自然是要建立完善的常态的疏导机制,而且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传统思想误区
很多人对新股发行有个误解,认为新股发行会打压整体股市。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究其原因,一个是不少投资者对市场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以为只要控制市场规模,那么随着资金的不断流入,就能够把股市越炒越高。所以,他们对股市扩容,特别是发行新股,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其实这是一种很幼稚的看法,不发行新股的股市,显然是不完整的。这样的市场可能会上涨,但随着指数被炒高,投资机构为代表的较为理性的资金会认为估值过高风险变大,有持仓的会套现撤离,没有持仓的也不会进入。只有以散户为代表的非理性资金会疯狂追涨杀跌,这又容易造成暴跌,最终这部分资金也会离开,这样不发行新股的市场最终是死路一条。而题材丰富的新股,特别是质地优良的新股,不仅将受到存量资金的追捧,还会吸引大量场外增量资金,从而健康地推涨股市;另一个问题是,过去管理层对市场涨跌比较关注,受舆论影响也曾经试图用调节供求关系的办法来调控股市,而控制发行新股就成为其达到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承认,发行新股的确是增加了股票的供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样做自然会分流股市中的资金,导致指数的下跌。另外,由于发行是在一级市场,上市是在二级市场,而一般投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是两部分人,如果新股发行价过高,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后往往会有个下跌的阶段,这样等于一级市场投资者赚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钱,因此很多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新股发行视为利空。特别是中石油这样的股票上市后一路狂跌,始终让二级市场投资者看不到解套的机会,严重增加了他们对新股发行的反感。
新股发行常常是股市利好
不过我们应当认识到,这其实不是新股发行的问题,而是新股定价太高,或者质地太差的原因。差的新股固然会拖累股市,但也应当看到,好的新股却对股市上涨是一大助力。比如苏宁电器等业绩优良的企业,一上市不但没随大盘下跌,反而逆势上涨;不但受到存量资金的追捧,还吸引了大批场外资金入市;不但没有拖累股市,反而起到了支撑作用。
除此之外,新股发行对于股市还有其他积极意义:
1、IPO为市场增添了新的投资品种,这显然有利于吸引增量资金介入。
像中小企业板块的开辟,使得大量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得以上市,就为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投资标的,也为他们创造了财富。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正式开板交易,在当时股市一片哀鸿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很多人预想的暴跌,反而出现了一段盘整行情,后来虽然出现短暂的向下突破,但很快就开始强烈反弹,之后就开始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又如创业板,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开板,上证指数不但没有受拖累,反而涨了1.85%,之后一个月共上涨7.42%。
通过上面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开板上市交易后上证指数的表现来看,并没有造成多大冲击,反而对市场稳定有一定好处。新股发行的规模没有哪次能比中小板、创业板这样开辟一个新市场的规模更大,心理冲击更强的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都无法让股市暴跌,其他规模小得多的新股又怎么能造成股市下跌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