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纽约来信

投资移民归去来

荣筱箐 2013年10月17日

荣筱箐,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旅居纽约,曾为《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南方周末》等中外媒体撰稿。这个专栏来自作者在美的所思所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希望从思维方式上带你了解美国。
去年美国发出的7641张投资移民绿卡中有80%都落到了中国人的手上。但跨出国门后,起初为了子女教育而移民的这些巨富家庭多半要承受十年左右的两地分居。

    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有太多种令人扼腕的悲情,照理,富人的烦恼是其中最不值一提的。这种与饥饿、贫穷和生存底线无关的烦恼在旁人眼中大多不过是无病呻吟的自寻烦恼或“罚他吃肉”式的笑话,是过度丰盈惯出来的富贵病,只要多体察点人间疾苦就能不治而愈。但对于投资移民这个巨富群体,跨出国门后的烦恼却折射出中国人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面对选择时的无所适从。

    中国迅速积累的财富和美国借债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使美国投资移民项目成了富裕的中国人来美的直达快车,这种花50万到100万美金,投资到符合资格的开发项目中,为全家人换来绿卡的政策听上去魅力无穷。投资移民大多都能在两年之内拿到两年期的临时绿卡,相对于需要排队等待七到八年的职业移民和动辄等待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亲属移民来说算得上是神速。几年后如果投资的项目运作良好,不仅可以收回本金,还可能小有盈利。正是这些实惠让中国人近年来成了美国投资移民的主力,去年美国发出的7641张投资移民绿卡中有80%都落到了中国人的手上。

    中国投资移民口袋里拿出的钱给美国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在纽约,布鲁仑海军基地旧址开发工程2009年底才开始从中国人手上集资,如今已经拿到了6000万美金。时任工程总监的Andrew Kimball那年亲赴中国向投资人游说,临行前接受我的采访时心里似乎还有些没底。去年再见到Kimball时,他说:“我已经不用再去中国了,我们光接待主动找上门的中国人都忙不过来。”(Kimball已于今年夏季辞去总监一职。)

    美国人笑脸相迎送上绿卡已经足够风光,“不差钱”的投资移民又不用像普通的新移民挤在地下室、一天打三份工,日子看上去逍遥自在令人艳羡。再加上中国人“有财不露白”的传统,他们大都行事低调,很少对媒体敞开内心世界,他们的烦心事也就不大为外人所知。但从身边的朋友们、朋友的朋友们的个例可以明显看出,移民对家庭结构的冲击是他们普遍的心结。

    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No.1》指出,中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的人中有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中已经移民或正在考虑的占到近60%。其中很多人选择“移民不移居”,拿着美国绿卡在中国住,而80%以上的人申请投资移民是为了子女的教育。

    这段简单的统计文字投射到具体的家庭中其实是这样一个无奈的故事:丈夫为了照顾生意会继续留在中国,而妻子则住在美国照顾在这里上学的孩子。这样兵分两路的日子最少也要持续到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一般是十年左右。十年可能发生很多事,分居两国这种变化更可能是翻天覆地。

    一位朋友就是这样一个带着儿子住在美国的“单亲妈妈”。很多年前第一次在美国见到她时,她的儿子刚读初中。她满口讲的都是自己家在上海的大房子,自己做出口生意的能干的老公,纽约的生活质量如何比不上上海。这些年来每次聚会她都会一直念叨,儿子读大学后自己就回国和老公团聚。三年前她的儿子终于进了大学,她却没有回国,至今仍然独自一人住在纽约,上海、老公已经都不再提。朋友们不忍心逼问她原因,但也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不是每个暂时分离的家庭都会最终分崩离析,但对于一个家庭十年时间始终是一笔比百万美金贵重得多的投资,来还是不来,回去还是留下,值还是不值就成了赶不走的问号,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能永远都找不到正确答案。

    这似乎触及到了“To be or not to be”这个人类的普遍困境,但与美国人比起来,中国人面临选择时似乎格外不知所措。我们想要的无非是利益最大化,但生活中的得失往往却不能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出来,深谙塞翁失马传统哲学的中国人对此再清楚不过。更重要的是如今在世的几代中国人中,大多数是在资源和机会匮乏的环境下长大,选择对我们来说是富起来以后才开始面对的新鲜事,我们一下子就爱上了扑面而来的自主权,却还不太习惯把选择之后的结果和责任一肩挑着,这或许也是随着财富而来的琳琅满目的世界没能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快乐的一个原因。

    美国人刚好是相反,从选举投票到在餐馆点餐,人们在生活中的个个环节面对的至少都是两个可能。万圣节中前来摁门铃的孩子就已经学会抛给你“Trick or Treat”的选择,在纽约初中升高中时已经要按着自己的喜好顺序报考九所志愿学校,买保险,不同的选项看得人头晕眼花,买个洗发水也要在一排排同一品牌、不同颜色包装、功能大同小异的产品中精挑细选。即使在真的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美国人也会在美式幽默中营造出选择的气氛,“Am I smart or am I smart?” 是人们在洋洋自得时惯用的句式。

    并不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在面临选择时就不会伤脑筋,但美国人对选择的结果更能够坦然接受,而不大会去捶胸顿足悔不当初。

    如果有一种神奇的时光机,可以让我们退回曾经的岔路口去试试那条没走过的路,也许我们会发现不同的选择结果不过是殊途同归。可惜这种时光机只是幻想,对于正在犹豫摇摆中忍受煎熬的投资移民,或是正在任何一个节骨眼上举棋不定心烦意乱的普通人,也许更现实的药方是要记住,选择的痛苦比起没有选择的痛苦已经是一种幸福了。(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