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中国人
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气”字非常普遍。比如说,每天出门要看天气;如果态度务实,被称之为“接地气”;言语乖张,叫做“阴阳怪气”;行为傲慢,叫做“盛气凌人”;生理上,人活一口气,活人喘气,人死断气;心理上,高兴则喜气洋洋,倒霉则垂头丧气;正派的人充满正气,反派的人显出邪气;小孩聪明叫有灵气,大人精神叫有神气。甚至自然物本身也透着气,比如珠光宝气。更有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杀气腾腾、戾气十足,各种气都有自己的作用与影响。
“气”乃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说文解字》释为:“气,云气也。”中国古人的生活为农业生活,所有知识都由农业生活的经验而来。在此种经验中,寒暖阴晴风雨霜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五谷的生长,和这些现象大有干系。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一种元素,即云气。一年的农业生活,乃有二十四节气。正是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乃以气为万物构成的要素。气是一种自然现象,继而用在生理功能上,“气谓嘘吸出入者也”(郑玄《祭义》注)。徐复观说:“其实,古人之所谓气,并非仅指呼吸之气而言,而系指人身生理的综合作用,或由综合作用所发生的力量。换言之,气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从生命力再进一步,气便用来说明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了。所以,气是各类事物形成与发生的力量。
道家的气论,由老子首发其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负阴而抱阳,即背阴而向阳。阴是凝结的,而阳是扩散的。坤初六“履霜,坚冰至”那种结冰过程是一种凝结,而《象传》解释说:“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另可见《文言传》对这一爻的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阴善于处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而阳是不定在的。阴阳既有相反的一面,还有相成的一面。最好的状态是让阳从阴的内部发生作用。阴作为一种媒介,让阳的运行有实质的表现,需要“冲气”,即阴阳之间存在气场,形成空虚。
冲是虚的同义词。列子是一位古代道家,他写的书叫做《列子》,而这本书作为道教的经典,也叫做《冲虚真经》。“冲”是让一些微妙的事情发生的空,它扮演生成者的脚色。让气在这种“冲”的状态中运作,就可以达到阴阳的“和”。这个“和”不是单纯的和谐,而是道家喜欢谈的“太和”。
古代把阴阳交会、冲合的元气称作“太和”。太和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富有原创力的混沌局面,亦可叫做太初。《道德经》第10章有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魂魄也。《楚辞·远游》有“载营魄而登霞兮”的诗句,是说“抱我灵魂而上升也”,屈子似即用老子语。以抱训载,以魂魄训营魄,是为汉人故训。载营魄者,即安持其神也。载、抱同义。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人为万物之一类,自然也包含阴阳二气,那就是“营魄”(魂魄)。魂为阳为气,魄为阴为形。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曰:“魄,人阴神也,魂,人阳神也。”王逸注《楚辞·大招》曰:“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此处所谓“抱一”的“一”,汉代道家著作《老子河上公章句》第10章注说:“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身长存。一者,道德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道藏》所收的严遵著《道德指归》卷七说:“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太和所谓道。”
这里,河上公解“一”为“精气”。抱如鸡抱卵,一者,气也,魂也,抱一则以血肉之躯,守气而不使散泄,如是则形与灵合,魄与魂合,抱神以静,故曰:“能无离?”
老子以气为有形,庄子则以气为无形。庄子说:“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芒芴,恍恍惚惚,形容不可辨认或不可捉摸。在若有若无中,变化气息,气息化为有形,形体化成生命。
庄子继承了“道”的思想,以道为“生生者”,其著述经常阐述大道及天地万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机。同时,庄子提出“气化论”解释万物的形成与整个的演化,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
“气”这种宇宙间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即《逍遥游》中庄子所言之“野马也,尘埃也”。郭象注曰:“野马者,游气也。”司马彪云:“春月泽中游气也。”指的就是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阳气发动之时,泽中缕缕流动的烟尘,此细微流动的物质乃构成宇宙天地的原质。庄子在《大宗师》言“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异物”就是指万事万物各不相同的外在形貌,而“同体”则是指共同的原质——“气”。然而,若仅持此观点来看待“气”,并不能完全阐释气的内涵,因为气比原子具备了更多的丰富性、变化性与流动性,例如将人的生命视为气聚之物,强调身、心可以由气来贯通为一个整体,这种观点与西方原子论重视物质的分立性、间断性有着重大的不同。(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