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性
《财富》(中文版)——《史记·老子传》载:“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五千余言《老子》中没有写到一个“性”字,亦无当人性用之其它词语存在,但不等于老子未论过性。
或在老子时代,人性问题尚未被意识到;中国哲学中对本性论之重视当在战国中晚期之孟庄时代。牟宗三言:“诗书及左传明言性之诸文,自人言,皆指实然之生性而言。”必到孟子、中庸、易传,才明言性命天道。
从字形演变的历史看,性字乃由生字演进而来,在春秋以前的典籍中,二者经常互用,以至于现代学者依然在为《尚书》和《春秋》中的某些字到底应该读为“生”还是读为“性”而见仁见智。性字既然由生字演变而来,其字义当与生字有密切联系,即性是某一物天生而具有者: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董仲舒“如其生之自然之质谓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皆以人天生而赋有的材质以言性,反映的正是性字的原初意义。
以生言性乃古代人性论的大传统,这一传统常常被概括为“生之谓性”(告子)。牟宗三上面所说的“实然之生性”,实际上就是“即生而言性”。牟认为,以生言性是自生理欲望以言性,是旧传统,而孔子之后,子思、孟子所开启的则是自德或理以言性,是超越之性、义理之性,是新传统。
中国哲学主流为儒释道三家,此三家中儒家从孟子始,便明言“性善”,其后虽有歧出如荀子之性恶论与汉儒之气性论,至宋明儒者便再度确立“性善”论述;佛家自南北朝“佛性论”主张一阐提皆有佛性后,众生平等、人人可成佛亦是佛家通义;唯道家论性历来未成为明确论述,所以需从老子处梳理。
如前所说,即使未使用本性论概念与词语,也并非意味着《老子》学说中未隐含对人性之看法。《老子》又名《道德经》,汉初帛书《老子》甲、乙本即有《道》篇与《德》篇之区分。与后来的通行本不同的是:帛书本《德》在先,《道》在后;通行本则《道》在先,《德》在后。可见对于老子,除了研究其最核心的概念“道”之外,还应当重视对另一核心概念“德”的探讨。甚至在帛书中,“德”在“道”先。
“德”本写作“”,直心为德,即指本心或本性而言,故后来有“德性”的说法。高亨先生说:“今详审老氏之书,略稽庄生之言,而予以定义曰:德者万类之本性也。”(《老子正诂》)确如高说,老子道家所讲的德,即是性之义,德就是指本性而已,所以德论就是性论,就是物性论和人性论。
老子其实认为道与德是相通的,就天地万物(包括人)而言,得道之谓德,德者,得也,得道者也,得到“道”就成为自己的德。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是说,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之生长,乃至侯王之治平天下,都是由于它们各自得到了“道”(“一”即“道”)而成就了各自的性质。反之,如果得不到“道”,形成不了自己的德性,那么这些事物也就都不能存在了。在这里,“道”与“性”(德)是密切相关的。
按许抗生先生总结,老子最关注和提倡的是圣人的德,认为圣人是体悟“道”的,其德性是与“道”相合的,所以只有圣人的德性可以与道的德性称呼一样,叫做“玄德”。作为人类人格的最高代表的圣人,究竟应当具有哪些德性呢?至少应有如下六种:敦厚朴实(朴德);谦虚处下(谦德);俭故能广(俭德);慈爱百姓(慈德);宽容乃大(宽德);言善信(信德)。
所谓朴德,就是人的自然性情。人的作为,在老子看来都不能违背道之自然,所以人的本性是“朴”,老子在对朴进行说明时说,“圣人皆孩之”,婴孩之性就是自然,就是朴。老子说“见素抱朴”,主张做一个朴实、厚道的人,不做虚假、自欺欺人的人。应当回归到“道”的朴实的本性上去(“复归于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谓谦德,就是避免骄傲自大。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即是说,圣人(有道者)应当谦虚、谨慎,来不得有半点骄傲,就是做出了成就,也不要表现和夸耀自己。对道而言,骄傲自满就是完全多余的东西,应当予以抛弃。
所谓俭德,就是过俭朴的生活而反对奢华。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本训为收谷,有收藏之义,引伸为爱惜之义。《韩非子·解老篇》:“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在这里“啬”主要是指爱惜精神,不枉费精力,无为而治。为什么要把“俭”视作三宝之一呢?这是因为“俭故能广”。王弼注:“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
老子把慈看得更为重要,被尊为他的三宝之第一宝,这便是慈德。老子说:“慈故能勇,……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里讲的是将帅应该像伟大的母爱那样慈爱士卒,士卒们才能勇敢地作战。他不仅把“慈”当作用兵打仗的一条重要军事原则,还把它提升到“天道”的法则高度,提出了“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的思想,认为天道亦有慈的品德。
宽容乃大,是宽德。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言善信”,老子提倡说话要讲信用,这是信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