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当“礼仪”遇上“环保”

当“礼仪”遇上“环保”

戴晓雪 2014-11-26
人类发展面临威胁,礼仪中的环保元素越来越重要。

《财富》(中文版)--礼仪还能跟环保扯到一块?太牵强了吧?说实话,这两者之间还真有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与环保的关系正在朝更为亲密的方向发展。

    20年前我刚去美国时,很佩服美国人的环保意识。办公楼里,大家都自觉地把只用过一面的纸张特意存放在一处,以便日后再利用另一面。在居民区,当每周一次的垃圾车开来前,人们已经把垃圾分成废纸、塑料、玻璃等三类,放进不同颜色的塑料筐里,齐刷刷地摆在街边。一眼望去,整条街就像仪仗队在迎接贵宾的到来。说它整齐,那些装废纸的纸袋是居民们特意买来的,其牢度可以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废纸的散落。我没看到有人用塑料袋装废纸,因为这会给后期处理带来麻烦。后来我碰到一位瑞士人,谈起这些在我看来新奇的事时,他摇摇头说,美国人还太粗,在他们那儿垃圾得分成8类。我也跟英国人聊起,英国人说在他的家乡,一到下雨天,家庭主妇和老太太们都忙着把家里的盆盆罐罐统统拿出去接水,待天好时再用来浇灌花草。老牌的礼仪之邦,面对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似乎礼仪规范又添加了一条—对地球要有礼貌。

    我的一位服务对象方总因商务关系而常去西班牙。他跟我说起,我们的留学生刚去那儿时,觉得最不爽的就是洗澡不尽兴,好像龙头才拧开,房东就会在门外一个劲儿地“叫停”。后来房东开始“教化”租客:“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旱季多雨季少。你们洗澡一般15分钟就够了,要节约用水,不然……”渐渐地受到当地文化习惯的影响,学生们有了很大变化。有学生说:“以前用水向来大手大脚,现在洗手擦肥皂时一定会关上水龙头,那绝不是钱的问题。长流水一分钟浪费的水量相当于十几瓶的大瓶装可乐那么多。”方总说,在那儿,如果你没有随手关灯的习惯,房东会跟在后面帮你关。西班牙人有着很强烈的资源保护意识。

    去年夏天我回美国看朋友,一进门,看到她家的花园变成了枯草荒地,我以为是遇到了虫害灾年。他们跟我吐槽说,女儿去哈佛大学读书后,受到学校环保教育的影响,回家说服父母以后不再用大量的水去浇草地了。让父母更惊讶的是,一个大姑娘家竟然毫无愧色地请父母用完厕所后不要冲马桶,等她进去如厕后再一并冲洗。德国的环保教育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我的德国邻居告诉我,德国有192所学校的13.5万名儿童发誓,要让自己社区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有害气体减少10%。他们换上节能灯,拒绝开空调,放弃用汽车,以自行车代步。经过7个月的努力,孩子们已经达到了目标。

    出了居所,公共场合有没有环保礼仪规范?有。这个暑假我去俄罗斯旅游,导游是一位在莫斯科读书的东北小伙子。他告诉我,只要老乡来,他就预先关照他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给咱中国人丢脸,老乡答应了。一次,老乡把一口痰抿在嘴里好一阵,终于在街上看到一个垃圾桶,就伸长脖子赶紧把嘴里的异物吐了出去,然后习惯地大声清了嗓子,又啐出一口。路过的俄国人见了不是皱眉就是摇头。老乡一踏进门就问,为啥我照你做了,还遭人白眼呢?小伙子这才想起自己忘了交代细节。原来在俄国,吐痰是有标准动作的:第一步,要把痰吐在纸巾里,第二步才是丢进垃圾箱。老乡这种一步到位的动作,既不文雅,还会传播细菌。小伙子说,让他佩服的是俄罗斯的酒鬼,即使在马路边喝醉了,往往还记得把酒瓶扶正。环保是否已经成了俄罗斯人下意识的动作?

    我的朋友也曾经说起过“酒瓶”的事。早年刚去美国,他常常会随手拿起喝完的空啤酒瓶从楼上往下扔,这动作自然得就像与生俱来,当听到玻璃瓶“啪”的爆炸声,自己有一种孩子般莫名的快乐。他说,现在想想真是丢人丢到家了—一位年轻的中国著名媒体记者、美国在校博士生,做出的行为竟然跟随地大小便一个等级。

    据说金马奖影后李冰冰不仅是一位“做到”的人,还患上了“环保强迫症”。在日常生活中她近乎“苛刻”地实践环保理念:坚持用大盆接洗澡水,再用这水拖地冲马桶;出门前一定要检查家里的插座电源是否全部关掉;让阿姨在洗菜刷碗时放小水流;只要在酒店连住几天,绝不让服务员换床单、浴巾……这位中国环保形象大使在呼吁大众关注环保时,也把环保理念融入到个人的礼仪行为中,被誉为最“环保”形象代言人。我所服务的一些老总们近来也告诉我,他们出差都开始自带牙刷等小六件了。现在香港、日本等不少星级酒店都不提供私人洗漱物品了,中国酒店也在尝试。为此《中国经济周刊》对中国酒店做了一次调研:“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越高档的酒店,做环保客人越能接受。”

    如今,你不环保,似乎离“高档”远了点;你不环保,好像连起码的礼仪都不懂。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富贵与否,你对环境“友好”,你就是有素质有教养,人们就尊重你。善待地球,已经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