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内化与外化

内化与外化

胡泳 2015-07-10
今人只有对变化还是不变化都泰然处之,并习惯与其相顺应,才能做到如古人般内心安定。

    《财富》(中文版)-- 在《知北游》中,庄子假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相当于“心随境转”,根据外界时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心绪以适应;与之相反的情况是,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心都有所坚持,不随波逐流,不投时所好,这就是“内不化”,也即“境随心转”。

    陈鼓应先生在《庄子今注今释》中说,外化而内不化的意思是内心凝静,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内化而外不化的意思则是内心游移,也即内心无信念,由于内心不能守本性而时时动摇,对外反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到了这一步,人就基本上不明所以、不知所终了。

    这两句著名的论断缘于颜回问孔子,“世人直为物逆旅”,人只是天地间的过客而非主人,古人能化其所化,不化其所不化,今人却执迷不悟,因此,应该如何因应世间呢?孔子为解其惑而作答。仲尼说,能随外物变化的,一定是内心安定之人。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化,都能处之泰然,习惯与其相顺应,参与变化而不又会太过。(“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靡,顺应。多,增益。)

    练就这个本领者堪称真人,“内不化”就是“以道观之”的超然宁观,“一不化”则是真人能从“齐物”的整体(一)角度来关照变来化去,“一不化”也就是“内不化”。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安化安不化”正类似“撄而后宁”。

    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语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成玄英疏:“撄,扰动也。宁,寂静也……动而常寂,虽撄而宁者也。”

    这里说到“不将不迎”,颜回和孔子的问答中也涉及到了:“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将,送也,《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至人犹如上文说到的真人,他运用心念就如明镜一般,能把所有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至人没有所送,也没有所迎,顺应世间万物而心中不留丝毫痕迹,仿佛“百花从里过,片叶不粘身”。唯有应而不藏,才能“胜物而不伤”。何谓胜物而不伤?清陈寿昌注曰:“应万变而不伤本体”。

    游,游心,精神活动。“其游”,指精神进入不将不迎的境界。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人自然相迎送。

    迎,好的就心生欢喜;将,恶的就心生厌弃。因此,仲尼后半部对颜回的回答都在讨论是非好恶及哀乐喜悲。“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相继而来,我都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相继而去,我也不可能制止。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人们只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只知道能做力所能及的而不能做力所不及的。有所不知与有所不能,本来就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难道不可悲吗!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道之为去掉有为。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实在是浅陋了。

    由上我们可知,仲尼对今之人抱着负面的评价,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心灵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对此,宋人林希逸做过透辟的解说:“无将无迎,即无心于物者也。应物而不累于物,则为外化。因感而应,不动其心,则为内不化。……以我之内不化者而外应乎物,所过者化而无将迎,则化亦不知,不化亦不知,故曰语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一不化者,无心之心也。”(《庄子靣斋口义》)(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