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哈哈坏处多
《财富》(中文版)-- 上个月,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看到“罗辑思维”上的介绍,让公司高管联系我。高管说,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老总“出镜”率高了,演讲时感到压力山大了。我看了寄来的演讲录像,发现这位老总的“原生态”问题确实不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这个”、“那个”的口头禅。我数了数,3分钟里竟然出现了20多个。我也把这位老总以前和最近的演讲做了比较,发现他说话越来越“老总”,口头禅也越说越猛。
其实口头禅也并非是老总的专利。一次我给高管们上课,有一位这样介绍自己:“我,那个,在某某公司上班,那个,我,嗯,负责技术,手下有这个,千百号人,对。我的工作是,那个,业务战略规划发展,对,嗯,对……”一位公司的高级主管,说起话来更像是一个山里女人,大大削弱了他说话的可信度。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都有口头禅,就像人们的习惯性动作一样。这种习惯自己一般很难觉察。一次,我与澳大利亚90岁高龄的著名礼仪皇后Ms. Dally等一起吃饭,大堂经理慕名而来,送上酒店自产的美酒以示盛情,还热情地用英文与我们交谈。闲聊时,他每句话里都少不了“you know”(你知道)。“you know,我刚听说,you know,你们来这儿,you know,……”餐后,他非常诚恳地希望我们给他开点“小灶”。看在美酒的份上,我问,你的英文是在美国学的?他说他连国门都没跨出去一步,说罢脸上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我说,你的英文很好,你为什么喜欢用“you know”呢?他说,喔,您听出来了?我点点头,“在美国到处能听到。不过现在美国人正在努力纠正这一说话习惯,尤其是高端职业人士。”他很惊讶,“真的吗?我还以为这样说更有异国风味呢。”说罢,我们大家都笑了。
有人观察,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填补语言中的停顿。英国人说“噢”的多;希伯来人说“呃”的多;土耳其人说“嗯”;日本人说“咳”、“咦”;西班牙人说“呀”;荷兰人和德国人说“啊,呃,嗯”;瑞典人说“嗯,啊,嗯,呃,哦”的多。
美国有一家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它专门帮助人“修理”口头禅,而且90多年来对此死磕不放。这个组织就是国际演讲俱乐部(Toastmasters),现已发展到世界116个国家。说它严格,是因为有组织保证。国际演讲俱乐部每次活动开始时,都要宣布当日的三名官员:时间官(控制演讲时间)、语法官(记录语法措辞问题)、“哼哈”官(统计口头禅次数)。官员由听众轮流执政,每一次的工作任务是捉拿演讲者的不足之处,并当众给演讲者反馈,以提升其公众演讲能力及领导技能。
一次我应邀去那儿演讲,没想到我的20分钟讲话也没能逃出哼哈官的法眼。“戴老师在刚才的演讲环节,有两次使用哼哈词,‘嗯’和‘那么’。”哼哈官的任务是对在两小时会议中发过言的人做哼哈次数统计汇报。一般说来,新人容易犯错,如果有了3到4次的磨难,再加上用点心,口头禅会有明显地改善。因此大部分人在组织里呆久了,哼哈就少了。
哼哈官的做派有所不同。我看到有一位老外这样做哼哈官,他说:“张三在1分钟内有10次‘这个’、‘那个’,李四、王五说了五个以上,要小心了”。为了把哼哈报告变得有趣,他还配上夸张的手势或卖萌的表情提醒大家,这或许算是婉约派。更有豪放派:一次我去加拿大的国际演讲俱乐部参加活动,当台上的演讲者出现口头禅时,听众立马用双手急速拍击大腿,嘴里同时发出“喔”的起哄声,那天作为听众的我差点儿被吓着。除了有哼哈官的监督,这种集体给演讲者“发功”的形式,让参与者觉得很受用。一些企业主、公司高管下了班赶来这里,就是要寻找这种在公司享受不到的“刺激”和“待遇”。
TED演讲指导专家一再告诫演讲者,绝对不要使用口头禅。我在1,000多个演讲视频中确实很难发现演讲者有明显的口头禅,有限的18分钟也根本不允许你在演讲中发送类似的干扰信息。口头禅就像白米饭中的砂粒,影响咀嚼。
怎样减少口头禅?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短暂停顿。当你张口想说“呃”、“对”、“他妈的”的时候,要忍住,把想要冲出口的口头禅硬生生地吞回去,用无声短暂的停顿取而代之。大多数人有口头禅,只是因为他们不适应空白和停顿。停顿不仅让听众留下了消化理解演讲内容的时间,还给演讲者提供了构思或调整的时机,同时还能展现自我控制的优雅。
2、自我随访。我给我的教练对象老总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半个月给我一次1分钟的微信留言,据说此招把他们整得满头大汗。你也可以回放发给别人的微信留言,或者观看自己的演讲录像,关注如何规避这一不良习惯。不过有时刚戒掉“这个”,又出现了“那个”,就像肿瘤手术后,还不能高枕无忧,要时时跟踪随访。
3、标签贴士。在你的电脑或电话上贴几个“嗯”和“啊”的小标签,以提醒注意听自己说的话,这也是戒掉口头禅不错的手段。(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