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华裔员工被炒启示:有些错在公司犯不得
Facebook的华裔员工为伴米网的“公司游”接单,然后带人到公司参观,收取导游费,然后请游客享用该公司员工免费午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涉事者被炒,硅谷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派人在伴米蹲点伏击,没有华人程序员敢冒死吃河豚了,伴米这个公司游项目也很快销声匿迹。
但事件在中国和美国的华人圈荡起的波澜至今未平,从各个角度分析这起事件对错是非的文章在朋友圈此起彼伏的流传。可当我试图跟一些关注中国、热衷文化、熟悉商务的欧美人士讨论这件事时,几乎没人表示出丁点的兴趣。这种冷热差别在媒体上也显而易见,华文媒体对事件本身和后续发展的报道热火朝天,而美国主流媒体对此几乎只字未提。同一件事在中国人和美国人圈子里引起的反应如此天壤之别,在我看来这已经成了比事件本身更有趣的事。
华人的热显然跟涉事的Facebook员工是华裔、伴米是华人公司、事件症结又似乎再次戳到华人痛处有关。这种贪小便宜吃大亏的傻事,几百上千年来似乎一直由咱们自己人轮番上演,看到高科技公司高薪高智的华人员工也不能免俗的落入窠臼,难免让华人看客扼腕叹息,把“劣根性”这个已经过时的词又搬了出来。
但从贪小便宜的层面上去解读这起事件不仅流于表面,也容易造成“在美国贪小便宜必死无疑”的误导。在商业领域,贪小便宜基本可以翻译为“尽可能利用免费或低价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无论是对想另辟蹊径赚点外快的个人还是对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差不多都是条跳不过去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在美国和在中国没什么区别。
从星巴克里那些肩颊间夹着电话、双手敲着键盘的“创业族”,到那些提供酒店预订的旅游网站,谁不是在利用别人的资源做自己的事?这种做法当然会引起对方的不爽,星巴克偶尔也会出手驱赶一杯咖啡坐一天的常客,近来一些连锁酒店为了从旅游网手中夺回客源,也开始纷纷向在自己网站直接定房的客人推出各种折扣和优惠,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商业社会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要是说起在前几年的次贷危机里渔翁得利,又在之后的究责撕扯中毫发未损的摊了大便宜的华尔街公司,那简直就可以验证中国古人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了。
脸书事件的解读密码其实在伴米的创始人事后对媒体的陈词:伴米对大公司规定不了解,也没想到会有员工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这也正是我的那些欧美朋友没兴趣讨论这件事的原因:他们太了解大公司的心思了,所以在他们眼里这起事件毫无可供推敲的模棱两可之处,而是像醉驾被抓了只能伏法一样简单明了。
在财经媒体记者和传记作家们浪漫的描述中,每家公司似乎都有自己的面貌和性情,就好像它们也属于有血有肉的人类,可以在跟你发生关系以后心里多少对你留有温存。事实上,出生于中国前市场经济阶段的一代中国人,大概也都对那时附带着医院、幼儿园、还负责员工住房分配的国企有些温馨的记忆。即使在今天,中国仍然有很多民营甚至国营企业残存着一些人情味,这种情分有时候的确会让人在舒适中有些恍惚,把公司当成朋友来看待。
而健全的现代管理系统下的公司,实质其实无异于一部精于运算的电脑,你可以给你的电脑起名叫詹姆斯或玛琳娜,给它装上个性化的桌面墙纸,但它始终还是台机器。如果你按照程序进行操作,你和它可以相安无事,如果你违反了它的操作规律,它绝不会迁就你,它对你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在美国讲究言论自由、追求个性、重视司法公正的大环境中,作为主要社会单位的公司其实行使着集权社会中政府所承担的部分监控职能,当一个人以雇员身份存在时,未经媒体办公室允许的公开言论、展示个性的服装和玩笑都可能让他/她惹上麻烦。至于惩罚,除非涉及人权法涵盖的领域,公司通常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司法体系中的辩解和上诉程序在公司的屋檐下基本没有容身之地。如果这还不能解释清楚美国大公司和雇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公司内部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和隐秘却尽人皆知的电邮监控或许就更让人一目了然了吧?
这倒不是为Facebook被炒的员工叫冤,利用免费或廉价资源赚钱没错,但利用雇主的资源为自己赚钱无异于以权谋私的贪官,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得不到太多的同情。但如果Facebook的涉事雇员或伴米的操作团队搞明白了资本社会中公司的特质,大概一开始就根本不会来趟这潭浑水了。(财富中文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