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起源
《财富》(中文版)--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见“礼”是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
“礼”的起源非常久远。唐代杜佑曾谓:“故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通典》卷四十一《礼一·礼序》)将礼之萌芽上溯到伏羲时代,不免无稽;但“讲礼”的孔子尝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将“夏礼”、“殷礼”和“周礼”连缀成线,据此礼之形成至少不能晚于三代。三代之礼中,又以周礼最为完备发达,前有周公的“制礼作乐”,后有孔子的“克己复礼”,“礼”成为周的核心。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周公制礼时,是以夏商二代之礼,加以损益,而制为郁郁乎有文章的周礼。也就是说,礼起于三代而备于周朝。
“礼”本源于祭祀,进一步演变成一系列重要场合的礼仪活动,即所谓典礼,与今本《仪礼》内容相应。《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商、周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也正因此,华夏才名为“礼仪之邦”。
《礼记·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伟大啊,圣人之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崇高如天;宽裕有容,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至圣至贤之人来实行。所以说,若无极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成极高的道。
孔颖达疏:“‘礼仪三百’者,《周礼》有三百六十官,言‘三百’者,举其成数耳;‘威仪三千’者,即《仪礼》行事之威仪,《仪礼》虽十七篇,其中事有三千。”而朱子却给出了不同解释:“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礼记·礼器》:“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賔,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经礼指礼之大纲,即《礼器》所云“礼有大”者;曲礼指礼之细节,即《礼器》所云“有小”者。三千、三百者虚拟之数。朱子曰:“大节有三百条,如《仪礼》中冠礼始加、再加;小目有三千条,如坐如尸、立如齐之类。”
这些繁琐的礼,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秦始皇焚书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他以礼书十七篇授瑕邱萧奋,使得《礼》在秦始皇之后还能留传后世。汉代人以其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晋代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
高堂生所传《仪礼》十七篇,有冠、婚、丧、祭、朝、聘、射、乡饮八礼之分。《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邵懿辰《礼经通论》对于此八类礼的意义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礼之经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冠礼明成人之责;婚礼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乡饮酒之礼在明长幼之序;射礼可以观察德行;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也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兮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礼还是八个,但同《礼记·昏义》所说有所不同。邵懿辰认为射御之“御”为“乡”字之讹。
其实古礼的分类不止“八礼”一种分法。杜佑说到的五礼,乃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即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礼记·王制》又有“六礼”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九礼”,见《大戴礼记·本命》:“礼义者,恩之主也。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此外还有郊、社、尝、怿、馈、奠、射、乡、食、飨“十礼”之说。《礼记·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怿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郑玄注:“仁,犹存也。”孔颖达疏:“仁,谓仁恩相存念也。郊社之祭,所以存念鬼神也。”也就是说,祭天祭地之礼,是用以致仁爱于鬼神的;秋尝夏怿之礼,是用以致仁爱于祖先的;馈食祭奠之礼,是用以致仁爱于死者的;举行乡射礼、乡饮酒礼,是用以致仁爱于乡贤父老的;宴会饮酒的礼仪,是用以致仁爱于宾客的。
郭齐勇先生说:“这些古礼综合了宗教、政治、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