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翔说财富

二胎之后

王翔 2016年01月18日

王翔,上海基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投摩根基金市场总监等职。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银行与金融专业MBA,著有《百万理财计划》一书。基玉投资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中介业务平台。
假设一切推进顺利,全面放开二胎调整了人口数量,改革调整了人口质量,中国顺利躲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这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和投资?

《财富》(中文版)-- 在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无论一对夫妻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是“双独”还是“单独”,以后都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实行了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告终结,而中国所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终于迎来了曙光。

历来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于什么才是决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从需求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到供给端提高全生产要素的“改革”、“调结构”以及“改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质量”的供给侧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达到“富有”而且“不老”的状态。

“富有”和“不老”同时存在是有一定难度的,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认为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决定在全国城乡推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的最大缺陷是只能减少新生人口,却无法调控人口质量和结构。2014年中国0~14岁的人口占比只有16.5%,大大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另外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导致中国人口结构严重扭曲。由于人口和经济高度相关,所以解决人口结构问题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是倒金字塔,并且有一个巨大的人口坑,人口红利的快速消失可能会让中国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全面放开二胎在长远看来确实可以解决倒金字塔的问题,不过另外一个短期而且更加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更多而且有效地让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中?现在城市化进程已经大打折扣,因为未来很难再有较明显的、通过农民进城来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力量。

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向是“青出老回”。由于城镇中的户籍、住宅、教育、社保等体制的半歧视,进入城镇的农民并没有能够永久性地进入城市,多半人是达到劳动年龄时从农村进入城镇,等老了失去工作能力时再从城镇回到农村,而这又减少了城市的持续消费能力。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那么至少可以减缓城市的“消费塌陷”。另外,由于城市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以及发展机会,这将有效地增加其后代的生活质量,形成人口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目前由于农村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城镇房价太高,在务工城市和其故乡周边的城镇中能够买房的民工比例较低。中国大陆的农民工进城,在以住宅建设和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以及以此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与韩国、台湾地区相比大打折扣。

放开二胎无疑对产出人才数量是有直接帮助的,不过对于综合人口质量而言,还是需要辅以更多的配套改革,比如教育改革,比如有效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来不断试错、不断创新的。全面放开二胎是一剂良药,但是没有单一的药可以包治百病。

假设一切推进顺利,全面放开二胎调整了人口数量,改革调整了人口质量,中国顺利躲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这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和投资?

首先,要避免投资偏僻地区的房产。大量的农村人口发现城市的生活更好后会迁移出农村,农业机械化的趋势也必然会降低对于务农人口的需求,投资偏僻地区的房产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大量农民购买不起城镇开发的住宅的同时,城镇住宅建设供给规模与少子化、老龄化和低生育、低增长的人口相对应,已经严重过剩。

其次,企业主并不应该认为全面放开二胎就能够让工人工资稳定,进而继续进行依靠低劳动成本的事业。就像一个人,已经是中等收入了,不到万不得已他一定不愿意再回去满脸灰尘、三班倒地做体力活,况且国家放开二胎政策的真正目的在于和改革配套完善人口结构,而不是更多地增加低端劳动人口,现在还抱有为西方国家打工的思维必然会被淘汰。

最后,未来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将是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中国人有智慧和创造能力,目前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科技基础和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一些高科技行业,例如替代劳力的机器人行业、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相关产业链的投资值得关注。

全面放开二胎是此届政府整体改革当中的重要一步,这将让中国能够有效地抵御即将到来的人口坑以及严峻的经济减速,并且在艰难跨出人口坑之后形成较为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解决“衰老”的问题,而与之配套的其他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制定和执行则需要让中国继续走向“富有”。(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