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诗教观
《财富》中文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出自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隰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所谓“诗教”,即以《诗》为教。“教”的重点不是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的理解或者审美,而在于以诗为喻引发义理。《礼记·经解》中以孔子名义所说的“诗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学思想的一种概括,即“以《诗》辞美刺、讽喻以教人”(孔颖达《礼记正义》)。“美刺”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而不论是赞是弹,都要有含蕴委婉的情感表现与修养功夫。“教人”,指的是以诗教民。郑玄注云:“失,谓不能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礼记正义》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
这构成了中国诗学上源远流长的教化说,《毛诗序》说,“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用诗歌教化社会,广被天下。以诗教化社会的原则是“温柔敦厚”,同时以礼义进行规范。
边家珍指出,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周人非常推崇“温”的品行,这在《诗经》、《论语》等典籍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大雅·抑》);“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小雅·小宛》);“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商颂·那》)。可以看到,《诗》多将“温”与“恭”并用,后来在《论语》中更增加了其他三种美德,合称“温良恭俭让”,成为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人家自愿告诉的?”子贡说:“老师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得来的。老师的请求,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
这里说到孔子与众不同的品德,但正如朱熹答问,它其实只反映出了孔子的一面:“问‘夫子温、良、恭、俭、让’。曰:此子贡举夫子可亲之一节,温之一事耳。若论全体,须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朱子语类》卷二十二)。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非常庄重,接近后却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尚书·舜典》里则记载,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让他们具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性情特点。可见,“温”是华夏先民就重视的一种品格,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德之基”。
《荀子》说:“温润而泽,仁也”;《礼记》有云:“温良者,仁之本也”,“温”不仅是“德之基”,也是“仁之本”。或训“温”为“和厚”(《论语章句集注》),用于人际关系上,是指既不过于冷淡也不过于热情、温和宽厚的情感态度。“温”的本义是“河阳”,指有水有阳之所。有阳光与水分的地方,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既不会太干燥,也不会太潮湿,故为最适宜生命发育生长之所。也可以说,“温”之于人恰如春阳与时雨齐施。《论语·乡党》描述孔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王肃曰:“恂恂,温恭之貌。”孔子在乡里,温恭谦逊,好像不会说话。孔子自己定义君子“九思”之一为“色思温”(《论语·季氏》),即神态上的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如果说“温”主要是指他人对己的主观感受,那么“柔”侧重的是自身性情柔和的一面。《礼记正义》疏解“温柔敦厚”字义时说:“柔,谓情性和柔。”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段玉裁在“柔也”下有注释说:“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从此文字学的诠释角度来看,“儒”有“柔”的意思,而“柔”又有“德、安、润(濡)”的内涵在。
“柔”也体现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淮南子·说山训》:“厉利剑者,必以柔砥。”《后汉书·臧宫传》:“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可见,有德之人,能够以柔和的态度折服刚强气盛之人;有德之人,心中也必然保有先王之道,表现出来,则是爱人、利人、安人。
“温柔敦厚”中的“敦”、“厚”,与上述品格都有内在的联系。“敦”,厚重笃实。《易·艮卦》:“上九:敦艮,吉。”孔颖达疏:“敦,厚也。”“厚”,厚道,不刻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社会风尚日趋笃厚。徐复观先生将“敦厚”解释为一种“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
一句话,读《诗》是为了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