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道之用
在老子著名的“反者道之动”命题后,还有“弱者道之用”。如果说“反者道之动”讲的是循道而运转,“弱者道之用”讲的就是持弱以尽用。如果要选择《道德经》中的一二言作为入道的法门,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疑是枢机之一。
老子贵柔。《文子·上德篇》记载:“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常枞一说即商容,《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然而殷朝商容不可能是春秋末年老聃的老师,常枞、商容很可能是音近的失误,所以另有一说,常枞是春秋末期齐桓公的大臣。在晋朝皇甫谧撰写的《高士传》中,有老子和商容的如下精彩对话:“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可见“贵柔”思想是老子从商容那里学来的。齿亡舌存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老子触物生思:凡刚强者必早毁,柔弱者必久存。“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则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高大就会被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第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观察水而得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是在摧毁坚强的东西方面,却没有谁能够胜过它。所以老子得出结论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一个人一旦能“贵柔守弱”,便可处下位,“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处下位则能做到“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老子再次用水做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
不争的结果是去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一句话,戒骄忌傲,“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不是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人才能获得成长;不争而谦让,天下反而难与之争。
贵柔、守弱、处下、不争等“德性”均属于“不敢为天下先”的范畴。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三项可贵的美德或原则,如果能信守不渝,可保长治久安。这三项,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德”,不以一己之利为优先。可见,“不敢为天下先”并非是懦弱保守或者奉行乌龟哲学,而是要居下领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七章)体道的圣人明白身先身后的道理,所以处处谦虚退让,结果反而得到众人的拥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其不自私的关系吗?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此句帛书乙本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这里的“成器”是指“天下神器”,“能为成器长”就是能够作天下之长。由是观之,“不敢为天下先”主要是对为政者的提醒。它并非一般人的行为原则,而是圣人的行为原则。为政者若能秉持让德,不争名不逐利,而是使百姓万物各遂其生,便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领。
西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对《道德经》作了如下解读:“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弱者道之用”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君王治道的大原则,意谓为政的关键在调和而非指挥,在柔韧顺势而非积极造势。《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言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亦说明了“弱者道之用”的内涵,以自然无为的道作为根本,但“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开启了一对著名的对举范畴:体与用。司马谈“以虚无为本”之本,即庄子所谓的“木根”,喻道体。而道体的特点是虚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因其虚,作用是无穷的。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谈到道的体和用,但从“弱者道之用”这个命题来看,用并非简单地应用,而是包含了虚无所带来的拥抱、容纳之意。这可以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看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陈鼓应释为: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体和用之间的关系。又如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用之不竭,用之不尽,都是缘于道体之虚空,惟有虚才能容纳用。
所以我们把“弱者道之用”同“柔弱胜刚强”连起来看,老子的用意很明显:道的包容,道的涵养,必须通过贵柔守弱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