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顺走红,靠“讲”?靠“演”?
现年84岁的王德顺在几年前因为一场时装秀而红遍大江南北。去年我现场观看了王德顺在TEDx题为“孤独的行者”的演讲。短短的20分钟里,台下笑声掌声不断,气氛达到了沸点,最后观众给予他起立鼓掌欢呼的最高礼遇。王德顺的演讲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实际上除了“讲”以外,更具特色的,还有他的“演”。
上个月我与王德顺先生做了一次有关演讲肢体语言的深入探讨。他告诉我,“我的演讲一半是讲,一半是演。比如《做追求自由的亡命徒》这个演讲,从头到尾我都是在利用肢体语言来帮助演讲。我演了几十年的话剧,我的演讲是占了我演话剧、哑剧的便宜。”说到兴头上,王德顺当即演示起来。在说到“当那些浓浓的爱意向你扑面而来的时候,你就觉得,噢!我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了。”这时他的双脚分开站立,双手在胸前做个大大的交叉,手掌慢慢贴近肩膀,扬起头、闭上双眼、头微微左右摇动⋯⋯王德顺创造了世界上唯一一台造型哑剧《活雕塑》,他至今仍然归功于妻子给他的灵感。起初妻子跟他说:“你就和雕塑同台演出。”他说:“那怎么演?雕塑是死的,它一动也不动,我和它怎么演啊?”在说这句话时,王德顺摊开掌心,用力甩着双手、满脸困惑地向后退(表示:不理解,不可能,无法接受)。当时我被王德顺先生的“演”深深带入了。我在想,当演讲者用出神入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去释放出最幸福或最脆弱的那一刻,怎么会不吸引和感染观众?王德顺补充说,他是哑剧演员,是用形体讲故事的。比如《活雕塑》,一场哑剧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一句话也没有,全靠肢体语言无声地讲述故事。虽然别的演讲者不能像他一样一边表演,一边讲话,但是可以从他的肢体语言中借鉴一些形体动作。
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假如把王德顺的手脚都绑起来,让他像电视新闻主播那样正襟危坐地演讲,那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效果呢?让我们换个场景去幼儿园看看,你看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说话都是摇头晃脑、动作夸张、生动活泼。这并不是老师训练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有些人就不自觉地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不喜形于色,不手舞足蹈,变成一个精准的机器人。
一次,我给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做内部演讲辅导,有一位学员说到自己在完成一次摄影任务时,遇到罕见的大暴雨,硕大的雨点打得他眼睛根本无法张开,看不清楚要抓拍的场景和对象。他只好拿起相机,像端着机关枪一样对准前面的“靶子”来回扫射,最后他像落汤鸡似地疲惫地离开了拍摄现场,内心充满了沮丧。没有想到正是那天在狂风暴雨中拍摄下的照片,让他获得大奖,还登上了杂志的封面。听了这段“英雄故事”,我建议他配以动作,对“雨大”、“睁不开眼”、“扫射”等状态加以描绘。可是任凭我怎么启发,他的动作就是出不来。情急之中,我放了一段王德顺《做追求自由的亡命徒》中在狂风暴雨里逆风行走的演讲视频。没有想到意外发生了,这位学员突然开窍了,他毫不费力地还原起那天摄影时的自然肢体语言。当他的动作和语言同步时,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他们表现出热切期待和极高的关注度。这次课不仅对他,对其他学员也都很有启发,他们在演讲中的肢体语言大大丰富了起来。经过练习和辅导,那次企业内部的演讲会获得了巨大成功。
观察那些能给听众留下最深最持久印象的演讲者,他们不仅说话放松自如,肢体语言也比较自信和丰富。我在TED演讲视频中看到有太多这样的高手,他们都是和王德顺一样四肢健全甚至健美的人。我想举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人没有四肢,但又是公认的演讲高手,他怎样“演”呢?澳大利亚青年尼克·胡哲(Nick Vujicic)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只是左臀部下面长了一个“小鸡腿”,至今医学界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胡哲绝没有条件像常人那样可以幸运地展示自己的四肢,可是他用那块状的身体和唯一畸形小脚,竭尽所能地把肢体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制造出无数次“欢呼”,他的励志演讲“足迹”遍布世界35个国家,被称为“震撼全人类的演讲”,让我们这些四肢完整的人汗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教授(Albert Mehrabian)等人经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人类在沟通交流中不同程度受三种因素影响:7%语言信息、38%声音信息、55%肢体语言信息。这个公式提醒我们,是否我们对7%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55%关注?我们平时花很多时间准备的讲稿,是否充其量只能在7%中打满分?
要是你愿意在“演”的方面有明显改善的话,不妨考虑:
1、相信站在台上,适当的“动”,一定胜于绝对的“静”。身体是演讲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忽略它,而要充分利用它。
2、“演”,首先是要自然,而自然的前提是放松,像幼儿园孩子那样自然流露出来的肢体动作,或许在初级班水平已经足够。
3、从“本色”演员到“性格”演员。在自然动作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一点设计的成分。至于如何设计,不妨从观摩尼克·胡哲、王德顺等大家们的“演”开始找感觉。不要以为学习演讲只要听,不,还要看!(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