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会失控吗?
目前,在全球宏观经济圈里,有一个最热的讨论话题是与中国有关的,那就是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了泡沫。在 “泡沫说”支持阵营中,有当代最成功的卖空大师之一——詹姆斯•查诺斯(James Chanos)。不可否认,在此类重大问题上,查诺斯的观点通常是正确的,眼下我并也不打算同他争辩。所以,我们不妨暂且将这场有关中国经济泡沫的大辩论放在一边,而从下面的数据回顾中,看看查诺斯是怎样得出他的理论的。
在过去数周,根据来自中国国内诸多渠道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中国正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中一些关键数据包括:
•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分别同比上涨了2.8%和6.8%。把两者综合起来考虑的话,这是18个月以来,这两个指数的最大增幅。
•而根据对70个城市的调查,4月份,中国的房价同比上涨了12.8%,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另外,在4月份,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1.5%;
•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740亿元,较之3月份增幅达51%;而工业生产则同比增长了17.9%。
对于美国是否正在经历通货膨胀,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不休,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显。
中国的方向:涨
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都出现了上扬,房地产价格更是出现了两位数的上涨,而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增加。最后一项货币供应量正是关键因素。如果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通货膨胀会继续加剧。
中国这种指令性经济体制的优势:就是领导层可以根据获得的数据,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且我们看到,中国的领导层正在采取措施,来遏制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
在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下令78家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并将第二套住房的房贷首付提高到50%,并规定开发商今后在拿地时,一律按照地价的20%缴纳保证金。这一系列措施,可能有助于冷却白热化的房地产市场。
中国政府的另一条重要政策,是关于银行贷款的问题。在1998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银行业实际上出现过资不抵债的状况,所以,政府官员现在对于贷款的迅猛增长保持警觉,也是有道理的,并且不仅仅是出于防止通货膨胀的考虑。为了抑制不良贷款甚至通货膨胀,中国央行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银行的准备金率是17%,而小银行为15%,距离历史最高纪录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中国政府强迫银行预留一些资金,这使得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更难获得贷款。
在面临泡沫风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绝不会允许这些通胀因素加剧恶化。因此,政府可能会继续采取政策措施,以减缓增长、抑制通胀。这些措施的效果,部分是可以预见的。而其中最直接可知的效果就是与商品有关的。
中国居民储蓄动力不足:这种说法听起来耳熟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同时也要消耗近三分之一的全球钢铁产量。随着中国的建筑业发展放缓,中国对钢铁和某些建材,尤其是铜的需求会随之减少。而中国的需求减少,必然会冲击与建筑业相关的商品的价格,并且波及到其他商品,比如石油。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中国经济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紧缩措施。然而同时中国却面临着实际利率为负的现实。眼下消费者物价指数高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中国人存钱也就没有动力了。因此,要抑制通货膨胀,中国需要两项措施:提高利率和升值人民币。这两项措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放缓中国的发展速度,并减少其商品需求。
然而,中国的经济决策者担心的是,这些措施可能会刺破泡沫,而不仅仅是减缓和控制增长,这将会验证查诺斯的观点,而给中国的出口型经济带来重创。中国目前希望两全其美:既能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创造财富,又能确保经济健康稳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不过,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国家都曾试图完成该任务,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