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核电何去何从?
 作者: Geoff Colvin    时间: 2011年05月3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福岛事故让世界各地反核情绪空前高涨。但是,如果没有了这种零碳排放的能源,人类社会还能生存下去吗?对此,六位专家各抒己见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插图:David Johnson)

    迈克尔·布鲁恩 是美国最大的环境组织山岳俱乐部(会员数超过100万)的执行董事。当其他环境保护主义者重申对核能的支持以应对全球变暖的时候(参见斯图尔特·布兰德的观点),布鲁恩和山岳俱乐部则坚定地表示反对。《财富》杂志记者惠特福特询问了他对日本最近发生的事件的看法。他认为,此次事件将影响数代人,类似于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它有可能对未来数十年内人们对核电的认识产生负面影响。

    福岛的情况仍在变化,因此我们还不清楚情况究竟有多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相当惊人。近些年来,像我们这样批评核电的人相比20或25年前更加势单力薄了。但现实情况是,核工业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上世纪70~80年代突显的核电与生俱来的风险今天依然存在。

    此次事件绝对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我们无法预测,一场大地震会袭击日本东北海岸,并随之引发海啸,也没有预料到备用设备会失灵。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很清楚,反应堆的部分或完全熔化会带来严重后果,而且几乎不可能设计出什么备用系统,能消除人类的恐惧情绪或是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我们应该对加利福尼亚州的代阿布洛峡谷(Diablo Canyon)核电厂采取什么措施?按照设计,它只能抵御7.5级地震。在美国,这样的发电厂还有很多,它们都没有做好应对一系列重大灾难的准备。

    我要说的是,面对这样的危机,有两种不同的理性反应。首先,我们应该检查美国最脆弱、风险最大的发电厂,然后为它们设定快速退役的时间表。我们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关闭所有核电厂,因为核电几乎占到我们整个电力供应的20%。

    其次,我们得阻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我们不应该用有用的资金去做无益的事情,也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资助新的核电厂建设。相反,我们应该加大努力,积极向更清洁的能源转型,如太阳能和风能,它们不会导致重大灾难,也不会对我们的海岸线造成大规模泄漏,更不会导致全球变暖。清洁能源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我们的能源供给更安全、更有保障。

    说得明白些,我们认为在保护公众健康方面最重要且力所能及的做法,是逐步关闭煤电厂,而不是核电厂。上个月,在美国修建第150个燃煤发电厂的提议被否决,我们为此举行了庆祝活动。那么,我们怎么能在既反对煤电又反对核电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不断增长呢?

    太阳能和风能的迅速推广让我们备受鼓舞。爱荷华州的风能发电约占20%。在仅仅5年的时间里,葡萄牙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便占到了45%。海上风电项目正在计划中,它们能够满足美国25%的电力需求。随着我们逐步关闭煤电厂,并且缓慢关闭核电厂,再生能源将逐步填补由此造成的供需缺口。

    仅以去年为例,我们遭遇了梅西能源公司(Massey)的西弗吉尼亚州煤矿重大矿难,BP公司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日益担心天然气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今日本又爆发了核危机。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我们对肮脏能源的依赖会产生巨大成本。

    如果你对大多数美国人做一次问卷调查——就同样的问题也对政界人士做一番调查——我敢肯定,调查结果会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在本世纪的某个时候,我们的经济将向清洁能源转变。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全力以赴,让这场转变尽快平稳地实现?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