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辉瑞宫廷政变内幕
 作者: Peter Elkind, Jennifer Reingold, Doris Burke    时间: 2011年10月15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辉瑞首席执行官金德勒被赶下台,是因为他撼动了这家运转不灵的制药业巨头,还是因为他领导不力?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他即将面临很多挫败。辉瑞的药物生产管道已经不能再支持向投资者承诺的增长。三种拳头产品即将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药的竞争,这意味着这些药品的利润将暴跌。最大的问题当然是立普妥,到2005年,这种药一年能给辉瑞带来惊人的120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相当于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到2011年,公司将失去立普妥的专营权,但华尔街已经在怀疑,辉瑞怎么能失去它?

    马金龙继续增加研发预算,继续辉瑞的“在球门范围内射门”的方法——理论上说,研究的化合物越多,创造的药物也就越多。但是,药物的开发和审批可能需要整整十年,公司可能多年拿不出像样的产品。

    因此,马金龙退而寻找绝望的制药业首席执行官的庇护所:2002年,他宣布以价值60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行业第七大公司Pharmacia。但就在辉瑞艰难消化这次最新的大餐时,马金龙待在总部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他成了行业贸易组织的领导人,资助非洲一家抗击艾滋病的机构,甚至写了一本关注医疗改革的著作。

    这就留下了权力真空,前首席执行官小威廉·斯蒂尔看起来不止愿意填补这个空白。在辉瑞的纽约总部,他可是个熟人,到地下健身中心锻炼,去自助餐厅吃午餐。斯蒂尔一贯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分享他的观点。他的退休状态和众所周知的保守态度掩盖了他的巨大影响力。一位了解辉瑞董事会的人说:“他在会上几乎什么也不说,但人们要看他冲着谁点头,看他的一举一动,因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公司。”

    随着辉瑞的业绩不再高飞,公司内部争吵加剧。马金龙认为斯蒂尔在瞎掺和,感到恼怒,甚至想终止他的顾问合同。斯蒂尔粉碎了他的行动。董事会对斯蒂尔更加支持:后来,斯蒂尔年满72岁,到了董事强制退休年龄,董事会为了留下他把这一限制提高到73岁,当他达到这一限制时,又再度修改了规定。

    斯蒂尔和马金龙从前是朋友和同事,现在成了死敌。公司前高级副总裁格雷格·维尔(Greg Vahle)说:“一个经常不在公司,一个你没办法打发走,这简直是场灾难。”维尔在辉瑞干了32年,2008年退休。

    到了2005年,马金龙已经在为他的交班制定计划。他将三名高管提拔为副总裁,开启了对下一任首席执行官职位的愈演愈烈的长期争夺。两个任命不令人意外:凯伦·凯顿(Karen Katen)和戴维·谢德拉兹(David Shedlarz),两人都是辉瑞的常年明星员工。凯顿时年55岁,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管理辉瑞的全球制药业务。谢德拉兹56岁,负责财务工作,还是一位敏锐的战略家。他自1995年开始担任首席财务官。两人的胜出者将在2008年马金龙年满65岁之时接替他的职位。

    此外,还有一匹黑马:金德勒。辉瑞是个与世隔绝的组织,其领导人一般会在这个组织度过全部职业生涯,而金德勒只在这里待了三年。与凯顿和谢德拉兹不同,他是制药业新人。

    但在斯蒂尔的帮助下,金德勒压倒了竞争对手。他有很多制胜的优点:性格外向,精力充沛,学习很快。在得知同事都在窃笑他的快餐业背景,他开玩笑说,他从前制造了美国的胆固醇问题,现在转而来解决它。

    但金德勒不太讨人喜欢的个性也开始展现,包括他过分干预的风格。例如,在2005年升任副总裁时,他承担了监管公司传播部的工作。在通过电话讨论了一份将要发表的媒体声明之后,他突然出现在办公室,加入讨论,然后坐在键盘前开始打字,对目瞪口呆的媒体团队说:“还是我亲自来干吧。”

    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金德勒管理理念的简洁表述。在辉瑞工作了28年的律师肯特·伯纳德(Kent Bernard)说:“杰夫似乎认为,他是办公室里唯一的聪明人。”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