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辉瑞宫廷政变内幕
 作者: Peter Elkind, Jennifer Reingold, Doris Burke    时间: 2011年10月15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辉瑞首席执行官金德勒被赶下台,是因为他撼动了这家运转不灵的制药业巨头,还是因为他领导不力?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但整顿研发部的过程却一片混乱。在担任首席执行官四年半的时间里,金德勒开掉了三位研发主管,关闭了六个研究中心,甚至在2010年定下公司一年内推出四种新药的目标的时候,他还中止了对10种疾病的研究。他将研发部门一分为二——为生物药物单独设立一个部门(还在旧金山设立了一座昂贵的研究机构)——可是30个月后,公司收购了惠氏庞大的生物技术部门,这个决定又被收回。

    立普妥的诞生地、公司位于安阿伯的研发部门也在关闭之列。被称为“立普妥之父”的科学家布鲁斯·罗斯(Bruce Roth)在安阿伯研发部门被关闭之后丢了工作,现供职于Genentech公司。他说:“每过18个月,你就来一次彻底的改头换面,不是改变研究领域就是关闭研发中心,在这样的混乱时期,组织里的所有人都发挥不了作用。搞科学需要有某种持续性。”

    在一个自己经验有限的复杂行业,金德勒很难找到解药。为了给公司带来新思维,金德勒对他的领导团队大换血。公司资深员工谢德拉兹、首席医疗官约瑟夫·费兹科(Joseph Feczko)、首席财务官艾伦·列文(Alan Levin)离职。新的首席财务官弗兰克·达梅里奥(Frank D'Amelio)来自朗讯公司(Lucent)。新的宣传主管萨利·萨斯曼(Sally Susman)曾就职于雅诗兰黛(Estée Lauder)。新任命的首席法官顾问艾伦·瓦克斯曼(Allen Waxman)在干了一年后突然以“个人原因”辞职,取代他的是艾米·舒尔曼(Amy Schulman),她曾是欧华律师事务所(DLA Pier)一位高调的诉讼律师。

    尽管缺乏制药业经验,金德勒似乎并不信任辉瑞那些有经验的老员工。在咨询业务时,他经常求助于外部人士,包括专家和以前的同事。他聘用了大批顾问,制定各种计划,包括按业务单元重组公司(不再按地区划分),修改报告中的字句和精简机构。在老员工看来,与旧辉瑞有关的一切人和一切事都受到打击。

    也许,唯一与金德勒不能信任同事这一点具有同样破坏性的,是他完全信任一位高管:玛丽·麦克列奥德(Mary McLeod)。她是金德勒在位时的人力资源主管,很会利用与首席执行官的关系,成了他的特使,也自成一方诸侯。金德勒对她的毫无避讳,令他在关键时刻受到拖累。

    麦克列奥德51岁时加盟辉瑞,拥有不寻寻常的职业轨迹。她开始做牙科护理员,后又去上学,从事人力资源行业,曾经在通用资本公司(GE Capital)、思科(Cisco)和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任职,是位严肃务实的高管,似乎喜欢面对困难的环境。

    她在嘉信理财任职的下场很惨,可没有迹象表明,金德勒在引入麦克列奥德时了解这一情况。在本世纪初,麦克列奥德是嘉信理财的人力资源主管和首席执行官戴维·波特鲁克(David Pottruck)的“参谋长”,据波特鲁克的高管团队的6位成员介绍,她是“毒药”。他们说,她让波特鲁克听不到其他观点,甚至到了排除异己的程度。与此同时,她还在背后批评波特鲁克,吹嘘自己把首席执行官玩弄于股掌之上。

    波特鲁克证实,在经过一番内部调查后,他于2004年解雇了麦克列奥德。在终止雇用的当天,他给麦克列奥德发了封电子邮件。他把这封电子邮件大声读给《财富》杂志:“问题在于,一些人认为你在性格、品德上有问题,还挑拨离间……还有人认为,你没有说真话。”

    九天后,波特鲁克自己也走人了,他因战略分歧被董事会赶下台。一位高管说:“麦克列奥德的事严重影响了他的信誉。”波特鲁克称,“为什么故意损害我和整个团队?直到现在,我也很难理解玛丽的行为和动机。”过了多年,他的声音听起来还是很受伤。麦克列奥德称,《财富》杂志对她在嘉信任职阶段的描述是“虚假的”,但拒绝提供任何细节,强调受到与公司保密协议的约束。

    麦克列奥德成功地从被解雇中振作起来,又爬上了公司的阶梯。2007年,她成为辉瑞的人力资源总监,当时公司正准备全面裁员。麦克列奥德的职位至关重要。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