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狗道”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作者: 赵亚赟    时间: 2011年1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美国投资大佬迈克尔•奥希金斯(Michael B. O'Higgins)1991年给那些什么也不懂,也懒得学习分析的投资者量身定做了一种股票操作方法——“狗道”(the dogs of the Dow)。这种方法就好像一个懒惰的猎人不愿打猎,但是养了几只好猎狗,每天出去抓兔子回来,自己什么也不用干。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这种方法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它主要是基于股息率(Dividend Yield Ratio)这个概念,即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狗道”就是每年选出股息率最高的十只道琼斯成分股,过一年再选一次,原有股票中股息率仍然在整个成分股中前十名的,留着;下降到道指成分股中前十名以后的,卖掉;新入选前十名的股票,加上。后来又流行一种从中派生的操作方法,“小狗”(the small dogs of the Dow),即不选前十名,只选前五名股息率最高的股票。

    这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大的蓝筹股,股息高而价格低是不正常的暂时现象,其价格多半会涨起来,从而使得股息与股价的比率达到平均水平。这样股息率高的股票就被认为价值被低估,在未来的涨幅会超过那些股息率低,也就是价值被高估的股票。即便其股价没有大幅上涨,有较好的分红也不赖。

    这种“狗道”听起来很不错,回报也相当不错。从1973年到1995年,“狗道”平均年收益是17.7%,同期道指成分股只有11.9%的回报。当然,这几年行情比较好。那么之后的收益如何呢?“狗道”的收益1996年为28.6% ,1997年为22.2%,1998年为 10.7%, 1999年为4%。.2000-2002年是熊市,不过“狗道”在2000年仍然涨了6.4%,之后两年下跌,但还是强过大盘。2003年“狗道”报复性上涨,年收益28.7%!2004—2005年都是震荡市,“狗道”收益也只有4.4%和5.1%。2006年,“狗道”收益30.3%,“小狗”的收益率更高达42%。2007—08年,金融危机,“狗道”跑输大盘。不过,之后“狗道”又报复,到2009年,年收益16.9%,2010年为20.5%,“小狗”的年收益则达到26.7%。

    看起来“狗道”还是不错的。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让我们来看看“狗道”用在中国大陆股市的效果。笔者手上资料不全,试以2004年—2010年,7年的数据来测试一下“狗道”的应用效果。2004年,“狗道”年收益为-6.94%,大盘为-15.4%,而“小狗”为0.96%;2005年,“狗道”年收益为3.39%,大盘为-8.33%,“小狗”仍然更强,为5.19%;2006年,“狗道”为134.05%,这次大盘也差不多,130.43%;“小狗”依然更强——155.49%;2007年,“狗道”为192.04%,大盘只有96.66%,“小狗”这次不如“大狗”,只有166.16%;2008年,全球大跌,“狗道”也不能幸免,只有-45.39%,稍微强过大盘的-65.39%,“小狗”比较抗跌,为-32.54%;2009年,不论大狗小狗都不敌大盘;但之后惨淡的2010年中,“狗道”虽然也亏损,收益只有-7.82%,但强过大盘的-14.31%,“小狗”却再次脱颖而出,盈利6.45%。

    由此可见,在A股用“狗道”操作,是可以战胜市场,取得超额收益的,特别是“小狗”收益更好。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股市,这些新的理念会逐渐推广,“狗道”也许日后真的可以在A股大行其道。

本文作者赵亚赟,资深证券业人士,曾发表投资策略文章多篇,率先提出美元指数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和商品期货与相关股票套利模式,并指出新能源汽车股票炒作的欺骗性,著有《金融战》一书。

注:本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版)及财富中文网立场。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