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不愿过劳死,厘清怎么活
 作者: 张伟俊    时间: 2012年02月13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请记住,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加快它的速度(圣雄甘地),还有更多。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医学界的一些研究发现,那些“工作狂”们,似乎对肾上腺素有着特殊的需要。他们总是刻意寻求一些具有高难度、高挑战性的事情来做,使得自己的肾上腺素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过劳死的罪魁祸首,就是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分泌,它使人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然而,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持久的压力会破坏人体自然的生理规律和节奏,导致老化加速、器官衰竭,引发心血管、血压等方面的疾病,弱化人体的免疫系统。这就像一个经常遭受高压的弹簧,因过度疲劳而发生不可逆转的永久变形。

    进一步深入深究,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在身体状况已经向其发出警告之后,还是照样我行我素,对“肾上腺素”如此情有独钟,对“亲力亲为”那么欲罢不能?可能的回答也许只有一个:内驱力使然!我们的企业家是“真心英雄”,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把握着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心中的梦”。在他的企业王国里,他以为自己支配着所有的人、一切的事。可实际上,他是被自己以“成就”为核心的内驱力或曰成就动机绑架了。内驱力像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一样,具有影响、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而且,由于它处在“冰山”的最底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更为深刻、更为持久,同时也更为隐蔽、更不容易被察觉。按照动机心理学权威戴维·麦克里兰的理论,人的内驱力或曰社会动机可以分为三类——成就动机、影响动机和亲和动机,而创业成功者往往成就动机特别强烈。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他们争强好胜、勇挑重担,自然创业容易成功。但企业规模扩大、人才开始集聚以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亲力亲为,不自己动手就心里不爽,下属就缺乏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空间,最后优秀的下属纷纷出走,留下的都是相对平庸的员工。怪不得我们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见到的,往往都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羊”的情况!毋庸赘言,羊的战斗力是远不如“虎”和“狼”的,狮子因此要劳累得多。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老板们的成就动机,既是他们开创一番事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也是阻碍他们获取更大成功的“隐性失败因素”。正所谓“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有所得必有所失,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语]。看来,真正关爱自己的企业家,还需要从心理乃至无意识层面对自己施行“再教育”:在勒住自己的成就欲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与影响动机、亲和动机有关的领导行为。

伦理

    我以为,上述企业家“累死自己,闷死别人”(思科中国区前总裁林正刚语)的毛病,还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

    首先,企业家的生命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吗?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同时属于他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他因为过劳而中年丧命,让他的父母“白发送黑发”,这是何等的残忍?他给配偶和子女带来的创伤,又需要多少岁月才能抚平?

    伴随着董事长的“过劳”,往往是下属应有的决策权力被剥夺,犯错误亦即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以及相应的发展机会被剥夺。这,难道是道德的吗?试想,要是王石和柳传志不做“甩手掌柜”而是做“过劳英雄”的话,以郁亮为首的万科高管团队和以杨元庆为首的联想高管团队能有今天的能力和面貌吗?

    小组活动结束时,大家的共识是:企业家,因为有更多的欲望和理想,也同时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我们实际上比普通人要脆弱得多。如果我们不愿过劳死,就应花点时间来厘清自己该怎么活。因势利导,我邀请每位成员给自己撰写一个“墓志铭”并相互交流。在这儿,我冒昧摘录几段:“今生比前生进步了一点,来生继续做人”;“一个有追求的人”;“多一份爱,我闭上了眼睛还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心地善良”。我自己的墓志铭则是:“据说,一些颇有建树的企业领导人受到过他的影响”。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