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收购风云再起,Path成为热门
 作者: Richard Nieva    时间: 2012年04月12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Facebook用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一案让许多人纷纷发问,到底哪家公司会首先抢购到“亲密”社交网络公司Path呢?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Facebook现在正全力以赴准备下月上市,资金似乎不是Facebook关注的目标,但它拒绝就此发表评论。但是对莫林来说,钱可能也不是他最在意的,毕竟有报道称,去年他曾拒绝了谷歌公司(Google)1亿美元的出价。

    而Facebook打算拿Path怎么办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了。它可以关了它,复制它此前收购对象的做法,设法拿回被(这些曾经的竞争对手)大量夺走的用户使用时间(Path声称它能与Facebook和平共处。比如,这两家公司已将联系人进行了整合)。或者它可以让Path独立成长,一如它对Instagram的承诺。但萨弗表示:“其中的奥妙在于,作为一家已经规模不小的公司,怎么能同时保持小规模呢?聪明的做法就是让像Path这样的公司继续独立成长。”

    可以确定的是,Path很可能将继续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正像萨弗表示的,它已经拥有富有吸引力的资产了,包括基于其设计优势而拥有的令人垂涎、精巧优美的专利。那还需要和Facebook达成交易吗? “可能只有两个人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萨弗称。“不过这也正是这个故事之所以更加引人入胜的原因所在。”

    译者:清远

    Money doesn't seem to be an object for Facebook, which declined to comment, heading into its sky-high market debut next month. But money may also not be the concern from Morin, who reportedly turned down $100 million offer from Google (GOOG) last year.

    What Facebook would do with Path is another question entirely. It could shut it down, like it has acquisitions past, and try to take back the hours of user engagement that had been siphoned off. (Path claims it can coexist with Facebook. The two companies already have contacts integrations, for instance.) Or it can let Path grow separately, like it has pledged with Instagram. "The trick is, even if you're a big company, how do you keep it small?" says Saffo."The smart thing would be to let something like Path grow."

    What's certain is that Path is likely to remain attractive. It already has potentially lucrative assets, including coveted and sophisticated patents that Path likely has because of its design edge, says Saffo. A deal with Facebook though? "There are probably only two people who know the answer to that," says Saffo. "But it is definitely what makes the story all the more interesting."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