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退休规划宜早不宜迟

退休规划宜早不宜迟

周展宏 2011-09-02
一位私人银行家就普通人和高净值人士的退休规划可能遇到的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退休是多数人无法回避的一个人生阶段。尽管它具有如此高的确定性,对此有充分准备的人却显得比较少。在汇丰“未来退休生活”调查中,虽然有95%的中国内地受访者认为退休财务准备很重要,但只有78%的人对此有所准备。为什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杨诚信认为主要原因有三:(1)极少数人没有意识到退休问题;(2)很多人觉得退休问题没有那么紧迫,要先处理眼前最紧迫的问题;(3)也有一些人本身经济能力不足,顾得到眼前短期就顾不了退休这样的长期问题。

    在美国,有一个说法被广泛引用,即“每100个人中,到退休年龄,只有一位成为巨富,4人成为有钱人,5人退休后要再度工作才能维持生计,12人破产,29人已经死亡,49人得靠社会福利津贴过日子。换句话说,到退休时只有5人不必为钱而烦恼”——其实,算上已经去世的,实际上有34人不必为钱烦恼。来自台湾的一项老年生活调查则列出了更加具体的数据。该调查研究了台湾50岁以上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50~64岁的老年人,工作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63%,储蓄投资占7%,子女奉养占22%,退休金抚恤金或保险给付占6%,社会或亲友救助占0.3%,政府救助或津贴占1%。而65岁以上的老人(台湾65岁为法定退休年龄)子女奉养则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占47%;其次是退休金抚恤金或保险给付,占15%;再次是工作收入,占14%;接下来是政府救助或津贴、储蓄投资和社会或亲友救助,分别占12%、9%和0.5%。也就是说,到了退休年龄之后,只有约25%的人真的做好了退休准备(包括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抚恤金或保险给付”和“储蓄投资”这两类人,数据经过四舍五入,所以加总有出入),可以正常退休而不必为钱而烦恼。

    严格意义上,每个人的退休规划都是个性化的,只是像杨诚信这样的私人银行家不可能服务于大众,因为不经济,但是普通大众确实也有这种需求。为此,《财富》(中文版)特别邀请杨诚信就普通人和高净值人士的退休规划可能遇到的问题发表他的真知灼见。

“天下没有过不下去的生活,只有过不下去的生活方式。”

    对多数人而言,退休规划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规划得太晚,二是年轻时投资太保守,三是未定期对规划进行检视。首先,因为复利的时间价值,退休规划宜早不宜迟。杨诚信用两幅图来说明这个道理,第一幅是比较“存得多”与“存得早”(见图1),另一幅是假设你希望到退休有500万资产,年报酬率为15%,你需要每个月投资多少钱(见图2)。其次,虽然中国的投资渠道并不丰富,但在目前存款利率低于CPI的情况下还只是一味储蓄,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伯顿·马尔基尔(Burton Malkiel)在其经典投资大作《漫步华尔街》设专门一章,介绍了“生命周期投资指南”。他建议,30岁以下的年轻人应当将70%以上的资产放在高风险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上。再次,如同投资一样,退休规划不是一劳永逸,十年前谁也不会预测到欧元区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甚至三年前,也没有人会认为美国国债有违约风险,因此,定期对你的退休规划进行检视非常重要。杨诚信介绍,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每三个月都会对客户的规划进行检视,看看是否偏离了预先设定的收益率曲线,以决定是否要进行调整。

    对于退休规划,理论上存在七个变量:1)规划开始的时间;2)退休时间;3)日常的花费;4)预期投资回报率;5)定期提拔的金额;6)预期寿命;7)通货膨胀率。其中最后两项是个人无法控制或者不提倡进行控制的。杨诚信建议人们在做财务计划时,应当先满足要优先考虑的项目的需求,比如子女教育或者退休,而不是先满足眼前的需求。他说,“天下没有过不下去的生活,只有过不下去的生活方式。”与很多人认为退休就是不工作的理解不同,杨诚信认为退休不是不工作,而是不需要为了钱而工作,这是一种获得财务自由后心态上的解放。当然,为了获得这种解放,规划就应当趁早,趁你还有选择余地的时候进行,否则等到退休年龄,还没有获得财务自由,你的选择就非常有限,就只剩下延长工作年限或降低生活水平了。当然,你可以说“我可以降低预期寿命”——但这一项我们不建议。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