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退出新希望董事会



龚德明
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履历可以看到,刘永好的女儿刘畅从2013年5月开始就担任了该公司的董事长,到现在差不多快12年了。在刘永好的长期指导下,刘畅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上市公司掌门人。因此,刘永好退出董事不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为什么刘永好要保留实控人的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刘永好长期是新希望这个品牌的“活招牌”,身居“太上皇”一段时间可以让权力过渡更加平稳。另一方面,刘永好还有个据称与刘畅异母的正在读书的儿子,而且刘永好曾公开提及儿子小小年纪就有商业头脑,因此也不排除是在为儿子未来参与家族企业管理做长远布局。

柏文喜
刘永好隐退与新希望传承:一场跨越周期的民企治理样本解析
2025年3月,74岁的刘永好正式退出新希望董事会,这位执掌公司27年的创始人,将权杖彻底交予以女儿刘畅为核心的年轻团队。在二代接班十年后,这家中国农牧巨头的权力更迭终于完成制度化闭环。而同期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新希望2024年扣非净利润同比暴增超80%,负债率连续三个季度下降,股价年内上涨7%,似乎为这场传承交上了一份阶段性的答卷。这场跨越代际的企业变革,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进化的深层逻辑。
一、传承逻辑:从血缘继任到制度性接班
刘永好的退出并非突然。自2013年将33岁的刘畅推至台前,这位实业家便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权力过渡实验。不同于传统家族企业"父传子"的简单交接,新希望的代际交替呈现出鲜明的制度性特征:刘畅并非直接空降掌舵,而是历经饲料、乳业等基层岗位11年历练;刘永好虽退居二线,仍通过控股股东身份保持战略影响力;董事会引入陶玉岭等职业经理人形成制衡机制。这种"家族控股+职业团队"的混合治理结构,既规避了二代经验不足的风险,又防止了完全去家族化带来的战略漂移。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换届中与刘永好同期退出的还有任职13年的董事王航,而新任董事陶玉岭、杨芳均来自职业经理人序列。这种代际更迭与专业化转型的同步推进,标志着新希望正从创始人权威型治理向制度化公司治理蜕变。正如公司高管所言:"退出董事会代表他对现有团队有信心",刘永好的隐退本质是对企业治理体系成熟度的认可。
二、战略转身:从规模崇拜到价值重构
董事会换血的深层动因,源自行业生态的剧变。过去十年,中国养猪业经历了史诗级周期震荡:2019-2020年超级猪周期催生行业狂欢,新希望生猪出栏量激增至829万头,营收突破千亿;但随后的产能过剩将行业拖入深度亏损,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200亿元。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彻底暴露了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脆弱性。
新希望的转型抉择极具行业标本意义。当同行仍在产能竞赛中鏖战时,刘畅团队率先按下"暂停键":中止产能扩张、出售低效资产、关停亏损场线。取而代之的是陶玉岭主导的"生产思维向经营思维"转型——将成本管控细化为13项关键指标,建立从种猪到育肥的全链条成本模型,推动养殖成本从18元/公斤降至13.4元/公斤。这种转变本质是将农业纳入工业化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改造打破"规模不经济"魔咒。
战略重心的迁移带来财务结构的优化。资产负债率从74%降至70.85%,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个季度为正,印证了从"要规模"到"要利润"的转型成效。而海外业务营收增长数倍,更显示出全产业链布局对抗单一市场波动的缓冲作用。
三、周期穿越:超级波动下的生存法则
新希望的涅槃重生,为观察农业企业周期管理提供了鲜活案例。其应对策略包含三重逻辑:首先是产能弹性管理,通过"三池一网"(母猪池、育肥池、资金池+数字化网络)动态调节存栏规模;其次是成本护城河构建,借助基因组选育、精准营养方案等技术将成本降至行业前20%;最后是财务安全垫打造,2024年成功发行45亿元定增补充流动性,为周期低谷储备弹药。
这种系统化抗周期能力的构建,打破了传统养殖企业"靠天吃饭"的宿命。当行业仍在14元/公斤的成本线挣扎时,新希望已实现13.4元/公斤的完全成本,这意味着在猪价15元的市场环境下仍能保持10%以上的毛利率。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其在周期波动中获得了难得的主动权。
四、未来挑战:新航程上的暗礁与风浪
尽管转型成效初显,新希望的二次创业仍面临多重考验。行业层面,能繁母猪存栏仍处高位,2025年猪价或再度承压;企业层面,1534万头生猪存栏的运营效率提升、600亿元债务的利息负担、海外扩张的地缘风险等,都是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组织能力迭代。当企业从规模驱动转向精益管理,传统农牧企业的文化基因能否适应精细化运营要求?年轻团队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决定新希望能否真正完成从"大企业"到"伟大企业"的跃迁。
五、民企进化论:一个时代的治理启示
新希望的传承与转型,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多维启示。在代际交替方面,它证明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渐进式放权、职业经理人赋能完成平稳过渡;在战略转型层面,展示了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革新重获竞争优势的可能;在周期应对上,则验证了"逆周期布局,顺周期收获"的战略智慧。
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揭示了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当创始人光环逐渐褪去,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制度化的治理体系、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持续创新的组织能力。刘永好的隐退,恰是新希望现代企业制度成熟的标志——这或许比净利润增长80%更具历史意义。
站在新的起点,新希望的航程仍将面对惊涛骇浪。但历经周期淬炼的这艘农牧巨轮,已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民企的稳健与韧性。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种融合了家族传承、职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新型企业形态,或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浪潮中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