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回应SU7碰撞燃爆事件,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惟一
小米面对远不止一次事故!
今日小米SU7在高速上碰撞爆燃的新闻持续发酵,小米公司的股价应声大跌5.49%。从个人角度来看,股价的暴跌是这场事故最为不值一提的损失。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这次事故发生的时间,正值小米新车发布前夕,我们可以观察到大众对于小米的信任程度是有所下降的,这会对小米新车的销售有着不小的打击,而一旦新车销售未能达到预期水平,势必会再反噬股价。
其次,小米此次的公共简直堪称“灾难”!我相信小米的公共负责人很清楚此时受害者家属的话语权是高于小米的(这一点会为后来的所有舆论基调奠定基础)。小米在得知此事的第一时间要做的并非是公布所谓的摘要,而是应该第一时间表决心!表达哀思与合理解决此事的信心!数据是给内行人看的,态度才是围观者最关心的。在发布的公告中小米公司表示已于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但是受难者家属却表示未收到来自小米集团的消息,这样的矛盾会给到很多网友不怎么正面的“联想空间”。
所以,当下的小米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几个决策:
1.推迟新车发布:这样做显然会浪费一部分资源,但是小米更应该明白即将发布的YU7是自己最能够依靠的“救命稻草”。推迟至事故有了初步的调查结果再继续发布可以给到小米更大的处理空间。如果此次事故是由于小米的原因所造成,那么小米可以立即改进,大众也可以看到小米以客户为核心的积极态度,这样可以营造一个正面的形象,同时解除客户“两款车是否会有同样的技术缺陷”的担忧;如果事故并非有小米方面所造成,这当然是消费者更愿意看到的,也是同款车主所祈祷的。
2.由小米的最高层(董事会执行董事成员)公开表态:此次事故所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惨烈的,无论最终的调查结果如何,由高层表态并向受难者家属致以慰问是完全有必要的,在自媒体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将公司的创办者或者掌舵者与公司画上等号,那么公司既然享受了创办人与掌舵者积极形象所带来的红利,那么创办人与掌舵者也肩负着维护公司形象的职责。
3.若此次事故主要由小米方面造成,那么小米应当给到车主召回维修与经济补偿的至少两种组合赔偿方案:召回维修大众都能够理解,而经济补偿则来源于此次事故所造成的车辆价值折扣,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小米SU7经历此次事故后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会有不小的跌幅,小米应当为此承担相应责任。
现在看来,小米的股价跌幅相较于大众对于品牌形象的重新解读与投资者的信心丢失而言,可谓是最“小”的代价。
就此次事故而言,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1.企业形象的塑造:我们平日里所看到的企业高层的积极向上是不能作为我们评判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希望一家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感的企业是任何时候都能够主动参与、主动面对、主动解决的企业,就今天而言,小米的表现与平日其实是有相当大的差别,令人感到些许“遗憾”,而这个“遗憾”不仅是小米的公共不尽如人意,更大的原因是大众对于“小米”的认知太过积极,小米平日塑造的形象过于正面,这必然会使得大众的心理落差增大。
2.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与普及适用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探索:对于所有的新技术我希望所有的享受者都应该存有敬畏之心。没有被发现的缺陷不代表没有缺陷,尤其是在还未有得到足够数据验证的情况下,请相信自己。
无论此次意外的最终结局如何,都愿受难者在天国安好,愿家属能够早日走出阴影,我们也相信此次事故会成为中国智能驾驶发展领域的里程碑,更会推动智能驾驶在社会伦理的长足进步。

引領Manuel
一款流量造势+创始人包装人设洗脑加持在滚滚流量洪流下的明星电车小米SU7,由于智驾系统很有可能出了故障,根本没法刹车一头撞在了高速公路的护栏上,然后就爆燃,大家都知道电车一旦烧起来根本没法救只能等它烧完了。里面的三个年轻人好像是三个姑娘就这样死了,就这样往生了!这是清明时刻,我确实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样的事故真的太惨了。车企和投资人赚点钱不算什么,人的性命太重要了!现在电车领域里大家好像都被资本控制的流量媒体给带偏了,都忽视了最重要的安全性!电车的宣传都做得太美好了,天天都是搞营销,天天都是搞人设,天天都是搞什么对标国外某品牌跑车飙速度耍帅,以新兴品牌价值去捕获年轻一代,我看很少有汽企注重汽车的这个安全性,这个事件问题太严重了,有多少电车因为电池的问题,因它的智驾各种各样的的问题以及撞击之后不能够自主开门的问题,还有以后这个汽车品牌不要老天天搞什么所谓的便宜货偷换概念弄成性价比,离开最根本的安全搞的伪性价比就是流氓,汽车是个高速行驶的东西,涉及到人命关天,不要卷低质性价比,宁愿不买也得买安全,安全是最重要的,开那么快干什么呀?很多汽车设计只追求速度了,安全性能很少被提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电车公司在机场里的广告上,首先谈到的是安全?都是谈速度,都是谈炫酷外观,都是谈续航,那安全呢?没有安全,其他的附加性营销噱头有什么用?强烈建议有关部门不能顾忌所谓的产业利益和这家企业所渗透关联经济效应,要严管这个品牌严控这个车企严查公司创始人及其研发团队,对生产质量摸底调查对财务研发流向进行精确审计,如果是意外那没有办法,如果真的是设计缺陷和研发一系列的问题一定要尽快改正,如果是设计缺陷,不仅要给受害人补偿,而且要给予惩罚性补偿,惩罚性补偿就是你这个事,是个教训,要给整个社会上一个教训,让后来的人戒慎恐惧,那就必须要给你100倍1000倍的惩罚,你是一家捆绑众多资本和产业利益的大公司,你要付出代价惨重的代价让你铭记正道,以后不能再有这种事儿。这个在掉进同一条河里,当然现在的调查这个结论还没有出来,我们还不能说这个事到底怎么样,拭目以待,希望这次调查透了,不仅是调查这个品牌,不仅是调查这个车,不仅是调查这个设计,要把整个中国电车的设计的理念好好的给纠正一次,不要为了快不要为了所谓的智能科技虚假繁荣,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就比人的身体健康一样,你挣多少钱多酷炫多快有时尚有用吗?最后强烈建议雷军你亲自驾驶这款车自己验证是否安全,如果因各种原因你车毁人亡后果他都得自己承担,同时也是对逝者和家属的一种尊重和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最后提醒他一句,别忘了当年在铁力士滑雪场删他微信的那个年轻人对他的忠告…

王磊Sans Wang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什么是汽车,什么是电子产品,两者是否有本质区别?
我们对汽车工业的深刻理解也许更为重要,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汽车。

不再犹豫
一定要调查清楚,公布事故原因结果,以此警示后人。

马来亚
套壳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支撑,永远也走不长

张学峰
小米公司的危机公关非常成功,能够有效的消弭社会不良影响,变被动为主动,为扩展小米产品的销路而积极作为。
小米汽车,从研发到试制,直到产品定型,都是由雷总直接发布消息,积极的保持与社会各层面的沟通互动。所以,小米 SU7 正式上市后,预定人数大幅增加,销量节节攀升。现在小米 SUV 也处在行车验证阶段,很快将会推出市场。
小米从手机到各类家电,再到汽车,它的研发生产和营销模式,堪称经典,值得商界学习借鉴。本来小米销售是以线上为主,后来开办“小米之家”实体店,线下经营模式为推广小米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小米汽车发生事故,汽车碰撞爆燃,可能与驾车人操作不当有关,与小米汽车的质量性能关联不大。每家汽车品牌都有事故发生,有事故并不能代表汽车质量有问题。当然这次需要对事故车开展检验,以论证其质量性能的稳定可靠。

柏文喜
当流量盛宴吞噬安全底线:小米SU7事故背后的行业迷思
一、一场被流量遮蔽的生死时速
2025年3月29日深夜,德上高速公路的护栏碎片与焦黑车架,将小米SU7推上舆论风暴的中心。这场造成三人死亡的交通事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安全隐忧。根据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速度行驶,最终以97km/h的时速撞击水泥隔离桩后爆燃。车载系统记录显示,从NOA发出风险提示到驾驶员接管,留给人类的反应时间仅有2秒——这种以毫秒为单位的生死博弈,恰似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安全与技术竞赛中的缩影。
这场悲剧的残酷性远超普通交通事故:车辆起火后,三位年轻女性被困车内无法逃生。家属质疑车门电子锁死导致机械把手失效,而小米官方坚称机械把手在断电状态下仍可开启。这种技术细节的争议,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安全冗余设计的致命漏洞——当车企将激光雷达、自动泊车等炫酷功能作为卖点时,却未能将逃生通道的可靠性提升到同等优先级。
二、智驾神话的祛魅时刻
事故车辆搭载的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系统,本应是小米汽车技术实力的象征。根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已达57.3%,但这场事故暴露出行业集体狂欢下的技术虚胖。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视觉算法识别障碍物,在夜间复杂路况下,其感知系统对施工改道警示的识别延迟成为关键诱因。这不禁让人想起2022年小鹏P7的相似事故: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的车主,在系统失效瞬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责任边界的模糊。北京虽于2025年4月1日率先开放L3级自动驾驶路权,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仍将事故责任认定权交由交管部门,未明确车企与驾驶人的责任划分。当车企将"自动驾驶"作为营销话术时,用户手册却用极小字体注明"需随时准备接管"——这种文字游戏正在制造危险的认知错位。正如轻舟智航CEO于骞所言:"真正的L3级,应该由车企敢为事故买单",而非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三、电池安全与逃生设计的双重困局
爆燃事故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推至风口浪尖。小米SU7标准版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在剧烈碰撞中,电池包结构完整性遭受严峻考验。这暴露了行业普遍存在的"配置歧视"现象:高价顶配车型堆砌安全技术,而走量车型却在关键安全配置上"做减法"。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中,电池热失控占比达73%,但多数车企更愿将资源投向续航里程竞赛而非本质安全提升。
逃生通道设计更成为被忽视的"沉默杀手"。国家标准虽要求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但小米事故中车门疑似因12V低压系统断电导致电子锁失效。对比蔚来采用的双12V冗余供电系统,显示出不同企业对安全理念的认知差异。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将机械把手设计为隐蔽式,在紧急情况下增加操作难度——这种为追求造型美学牺牲功能性的选择,本质上是对生命权的漠视。
四、流量经济下的安全异化
小米汽车的崛起轨迹,某种程度上是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的典型案例:3年完成造车全流程,76秒下线一台车的极致效率,与"性价比之王"的营销标签共同构筑商业神话。但当这种速度与激情遭遇安全底线时,裂痕便触目惊心。2025年3月,小米SU7创下月交付2.9万辆的纪录,但产能爬坡的压力是否冲淡了品控标准?当企业将"每76秒下线一台车"作为荣耀宣传时,是否同步建立起"每76秒完成一次安全校验"的质量体系?
行业的集体浮躁在营销话术中显露无遗。从"赛道级驾控"到"零百加速3秒",宣传重心始终围绕性能参数展开,安全性能则沦为配置表的注脚。这种价值导向培育出的消费文化,使得年轻群体更易被"科技酷炫感"俘获,却缺乏对安全冗余的理性认知。正如事故中三位大学生选择深夜长途驾驶参加考试,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智能护航"的宣传承诺误导所致。
五、重构安全本位的产业逻辑
这场悲剧应成为行业转型的催化剂。首先需要建立更严格的技术准入标准:对AEB(自动紧急制动)等主动安全系统,应设定100km/h以上时速的强制触发要求;对动力电池,需推行电芯倒置、阻燃隔膜等本质安全技术的全系标配;对逃生系统,则应实施双冗余供电、显性化机械把手的强制性规范。
在法律层面,亟需完善自动驾驶责任认定体系。参考德国《自动驾驶法》的经验,建议建立"技术状态黑匣子"制度,通过EDR(事件数据记录仪)数据判定驾驶人接管是否及时、系统预警是否达标。同时推动产品责任险改革,要求车企按自动驾驶等级缴纳差别化保费,用经济杠杆倒逼技术成熟。
对消费者而言,这场事故敲响了认知警钟。企业推出的"精英驾驶培训"不应止于赛道炫技,更需加强紧急避险能力训练。建议将AEB触发机制、逃生装置操作等安全知识纳入新车交付必修课,打破"功能越多越安全"的认知误区。
结语:敬畏生命的工业哲学
雷军曾在小米汽车交付仪式上承诺:"要用做手机的态度造车"。但消费电子与汽车工业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容忍迭代试错,后者必须万无一失。当企业用"互联网速度"颠覆制造业时,更需建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那些在铁力士雪山被删除的微信忠告,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提醒:真正的科技向善,不在于创造多少流量奇迹,而在于让每个机械部件都浸润对生命的尊重。
这场以三条年轻生命为代价的警示,应该促使整个行业回归本质:安全不是配置表的可选项,而是汽车工业不可动摇的基石。唯有将安全文化深植于每个螺栓的扭矩值、每次算法的迭代、每项标准的制定中,才能避免"76秒下线"的速度神话沦为"76秒求生"的生命倒计时。

贤达
这几年买电动汽车的人多了,电动汽车的毛病也显现了出来,电动汽车在高速上一旦遭遇撞击,就有起火或者燃爆的风险。市面上几个牌子的电动汽车几乎都有过这种事故,这也是这次小米汽车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看上去有点似曾相识的原因,目前从小米点回应还看不出什么具体情况,不过要我说,幸亏这次出事的是小米汽车,最起码受害者亲属发声,维权和涉及事故的短视频和图片啥的都能发出来让大家看到、要是涉及到“遥遥领先”,我估计帖子早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