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汇金: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全雅健
中央汇金公司在今天A股盘中宣布再次增持ETF并承诺未来继续增持,这一举措是在当日沪指放量跌7.34%、全市场逾2900股跌停的极端行情背景下发布的。就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科创50指数的走势来看,下午两点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小幅反弹,因此中央汇金的行动对市场来说是具有一些积极影响的。
不过,中央汇金此举在极端行情中只能发挥短期流动性支持和情绪安抚的作用,A股市场企稳仍需外部风险缓释与内部政策协同推进。譬如,财政部和央行等部门将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来持续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除开A股,其他主要国家的股市近日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譬如今天,日经225指数暴跌7.83%至31136点,韩国KOSPI指数跌5.57%至2328点,台湾加权指数跌9.7%基本上直接“躺平”了。当前全球投资者正集体吞咽贸易保护主义苦果,这场由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完美风暴”更需要的是各国合作达成共识从而解决问题。

不再犹豫
财联社4月7日电,市场全天低开低走,三大指数集体下挫,创业板指跌12.5%,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沪指失守3100点,全市场超5200只个股下跌,逾2900只个股跌停。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59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4502亿。从板块来看,农业股逆势大涨,神农种业等涨停。养鸡概念股一度冲高,湘佳股份涨停。下跌方面,苹果概念股持续重挫,歌尔股份等多股连续跌停;AI硬件股集体走弱,新易盛20CM跌停。板块方面,农业等少数板块上涨,电池、消费电子、计算机设备、智谱AI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收盘,沪指跌7.34%,深成指跌9.66%,创业板指跌12.5%。

柏文喜
全球资本市场危机与制度性救市的中国逻辑——解析中央汇金增持背后的市场治理智慧
4月7日中国资本市场的极端波动,将全球投资者拖入集体焦虑的深渊。当上证综指单日暴跌7.34%、创业板创下12.5%史诗级跌幅之际,中央汇金公司适时祭出增持ETF组合拳。这看似常规的救市动作,实则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市场治理智慧。在全球化退潮与贸易保护主义交织的当下,这场资本市场的"完美风暴"正演变为检验各国制度韧性的压力测试。
一、非常规市场中的制度性救市逻辑
中央汇金此次增持操作,堪称中国资本市场治理的经典案例。与欧美央行惯用的量化宽松不同,柏文喜老师曾指出:"中国特色的市场稳定机制本质上是制度性流动性的定向投放,既要防止系统性风险,又要避免道德风险。"数据显示,自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中央汇金累计通过ETF渠道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超1.2万亿元,每次操作都精准锚定市场恐慌阈值。
此次增持时机的选择展现出政策智慧:在早盘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前介入,既避免了流动性完全冻结的系统性风险,又给市场留出自发调节空间。这种"半市场化干预"模式,与柏文喜提出的"守夜人2.0"理论不谋而合——监管者既要充当最后贷款人,更要成为市场预期的稳定器。
从市场反应看,午后主要指数跌幅收窄2-3个百分点,跌停个股减少近500家,显示政策信号有效阻断了恐慌情绪的自我强化。但这种干预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当日两市融资余额仍下降870亿元,说明制度性救市难以扭转杠杆资金的避险本能。
二、资本市场治理的立体化突围路径
面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共振危机,单一流动性工具已显力不从心。财政部需在税收政策端发力,柏文喜建议的"递延型资本利得税"值得借鉴——对持股超三年的投资者实施税率优惠,引导市场从投机转向价值投资。日本2014年实施的NISA账户制度,使个人投资者占比从18%提升至25%,证明税收杠杆对市场结构的重塑作用。
货币政策需要更高维度的创新。央行或可创设"股市稳定专项再贷款",向券商提供低成本资金用于自营盘增持。韩国在2020年疫情冲击中推出的股票稳定基金,通过财政担保撬动10万亿韩元市场资金,该经验值得研究。同时需警惕2015年"国家队"救市引发的定价扭曲,柏文喜强调"救市资金必须建立透明的退出机制"。
注册制改革的深化是治本之策。当前A股破净率已达12.7%,超过2018年熊市水平,暴露出市场定价机制失灵。监管层应加速推进退市制度改革,年内落地30家以上强制退市案例,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年均退市率8%的经验表明,新陈代谢机制是市场韧性的根基。
三、全球资本市场的制度竞争与重构
特朗普对等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全球资本版图。日本股市单日7.83%的跌幅创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纪录,台湾加权指数9.7%的暴跌更暴露新兴市场脆弱性。这场全球资本市场"关税公投"实质是全球化2.0时代的制度博弈,各国资本市场的抗压能力成为制度竞争力的试金石。
中国资本市场需在双向开放中筑牢防火墙。沪港通机制在极端行情中显现稳定性优势,4月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仅83亿元,远低于2022年3月单日145亿元峰值。柏文喜提出的"立体化开放体系"构想值得推进:在商品市场扩大原油、稀土期货定价权,在债券市场推动熊猫债机制创新,形成风险分散的多层次开放格局。
注册制与ESG投资的融合是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当前A股ESG基金规模突破5000亿元,但在市场暴跌中显示抗风险特性,部分ESGETF跌幅较基准指数低3-5个百分点。建议监管层将ESG评级纳入再融资审核体系,培育价值投资新生态。
四、全球治理困局中的中国方案
破解"关税-通胀-股灾"的死亡螺旋,需要超越传统思维框架。柏文喜曾提出"竞争性合作"理念,主张在WTO框架外构建区域性补偿机制。中国可推动建立"东亚产业链稳定基金",通过外汇储备池对冲关税冲击。数据显示,中日韩三国半导体产业关联度达62%,建立跨区域供应链保险机制具有现实基础。
数字货币为跨境支付开辟新路径。数字人民币跨境清算平台处理效率较SWIFT提升70%,在极端市场波动中可保障跨境资本有序流动。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数字货币资本市场联通机制",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打造避风港。
重构全球金融安全网需要制度创新。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应顺势推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扩容。将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从10.92%提升至15%,并纳入黄金、稀土等战略资源计价功能,构建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结语:在制度博弈中重写市场文明
当资本市场波动成为大国博弈的计量器,中央汇金的增持操作已超越简单的救市范畴。它昭示着新兴市场国家在制度竞争中的觉醒——既要用市场化手段化解危机,更要用制度创新重塑规则。这场危机终将证明:谁能将市场稳定机制转化为制度优势,谁就能在全球化重构中掌握价值重估的权杖。
中国资本市场的这场压力测试,或许正在孕育新的文明形态。当西方陷入"救市-通胀-衰退"的怪圈时,东方智慧给出的答案是:用制度创新实现风险软着陆,用双向开放构建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市场的重生,更是人类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范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