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开盘前,央行重磅发声

2025-04-08 09:18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支持中央汇金公司稳定资本市场答记者问:4月7日,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将持续加大增持ETF规模和力度。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怎么看?答:中国人民银行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 相关阅读(中国人民银行)
50
Dengerii

Dengerii

不断进步,永远年轻

上周四特朗普宣布了广泛的对等关税,对中国的关税加到了54%,然后清明节假期之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昨天,股市大跌,受关税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来是有了昨天的前车之鉴,而来是昨天晚上大半夜特朗普又宣布要跟中国硬刚,又加了50%,到了这个时候,税率已经不具备什么实际的意义,都是数字了,两个超级大国关税战即将打响,今天A股肯定要受到不小冲击,开盘前央行出来发声,肯定还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为了护盘,只是现在宏观气候变化莫测,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不可避免了。

38
不再犹豫

不再犹豫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中国版平准基金

18
张学峰

张学峰

一位不断探索的经济人

谈谈经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不搞大水漫灌的话题。

搞大水漫灌会产生流动性冗余,这部分沉淀资金挤占了银行信贷的流通路径,导致资金运行的成本利润率不能够保持快速的良性循环。也就是制造了大量的食利阶层,而资金不能充分的参与实体经济的周转,在银行体系内循环,缺少利润来源渠道,价值总量得不到增值。银行可能用本金来支付利息,从长期看银行是在亏本经营。
实际上,从口罩疫情开始,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的对公存款,余额每年都是在显著增加,导致一方面银行不缺少流动性,另一方面多次降息降准的低利率环境加剧了银行流动性冗余。这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制约了经济效率正常发挥对资金循环的调节作用。
在金融机构负债端和资产端总量矛盾的影响下,资金来源与运用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期限和用途都缺少合适的匹配,资产负债的比例和结构性管理需要优化。
另外,搞大水漫灌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对通胀率影响的不确定性,即,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可能提升通胀率,也有可能造成以物价下跌为特征的通缩,严重的可能带来滞胀。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也不一定能显著降低通胀率。在大水漫灌之后,各项市场运行数据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变得不够敏感,制约了宏观调控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坚持不搞中央层面的加杠杆,保持宏观审慎管理力度,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这方面需要继续加强。

30
柏文喜

柏文喜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中美关税博弈下的金融护盘逻辑与市场韧性——兼论央行“国家队”入场的历史启示

一、贸易战升级:从经济摩擦到制度博弈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商品加征54%关税,随后在清明节假期后首个交易日(4月7日)再度追加50%关税,中美贸易战已从产业竞争演变为制度博弈的全面对抗。这种超常规关税税率已远超经济调节范畴,实质是两大经济体对全球贸易规则主导权的终极较量。回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美方每轮加税均引发A股剧烈波动,如2018年6月15日美国公布500亿征税清单后沪指暴跌3.78%,2025年4月3日上证指数下跌0.24%虽显韧性,但市场情绪已逼近临界点。

在此背景下,柏文喜曾指出:“关税战争本质是货币战争的前哨战。”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破坏中国产业链国际分工地位,但忽略了中国市场纵深和制度优势。从数据看,中国对美出口占GDP比重已从2018年的4%降至2024年的2.3%,国内消费市场扩容与东盟、欧盟贸易伙伴多元化形成缓冲带。然而资本市场作为信心放大器,仍需制度性稳定力量干预。

二、央行“组合拳”的底层逻辑

4月8日开盘前央行罕见发声,明确支持中央汇金增持ETF并提供再贷款支持,这标志着中国版“平准基金”运作进入新阶段。历史经验显示,汇金公司曾在2008年、2015年、2022年多次通过增持国有银行股和宽基ETF稳定市场,2024年9月政策底出现时,其持有的ETF规模已超1万亿元。此次央行背书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1. 流动性托底机制创新:区别于传统降准降息,通过向汇金提供定向再贷款,形成“央行-国家队-市场”的流动性传导链,避免大水漫灌式救市。这种结构性工具既能精准投放资金,又可规避主权信用评级风险,与穆迪警告的美国债务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2. 预期管理范式突破:在特朗普“推特治国”引发市场恐慌的背景下,中国选择在关键时间窗口公开政策工具箱。正如柏文喜所言:“市场稳定需要透明化的承诺,而非暗箱操作。”央行明确表态“该出手时果断出手”,实质是对冲西方媒体渲染的“中国崩溃论”。

3. 制度改革压力测试:当前A股动态市盈率处于历史12%分位,科创50指数成分股研发投入强度达7.2%,市场已具备价值重估基础。汇金增持不仅护盘,更引导资金流向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这与招商证券提出的“科技抗衡”策略不谋而合。

三、历史镜鉴:从贸易战到金融战的演进规律

对比2018年与2025年贸易战,可发现三个显著变化:

1. 对抗焦点转移:从关税清单转向技术标准。美国对华限制从钢铁、铝制品升级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2025年新增16家科技实体进入出口管制名单,试图切断中国技术跃迁路径。

2. 金融工具升级:美国从关税武器转向债务杠杆。穆迪报告显示,若特朗普减税政策延续,2054年美国债务/GDP比例将突破250%,这迫使中国加速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

3. 市场韧性重构:A股对外部冲击的消化能力增强。2025年4月3日中国对美反制关税首日,农林牧渔、稀土板块逆势上涨,显示国产替代逻辑已深度渗透市场定价机制。

柏文喜对此分析道:“关税数字游戏背后,是两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较量。中国需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场定价权。”这种转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北向资金波动率从2018年的38%降至2024年的21%;二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突破600家,硬科技占比超75%;三是社保基金、年金等长期资金持股比例提升至15%。

四、风险与机遇:新常态下的投资哲学

当前市场面临三重矛盾:短期流动性修复与长期产业转型的节奏差、外部政策不确定性与内部改革确定性的认知差、传统估值体系与科创企业成长性的定价差。对此,机构投资者形成两大共识:

1. 防御性配置策略:聚焦受关税冲击小的内需板块。食品饮料(市盈率25倍)、公用事业(股息率4.2%)等具有现金流优势,与2018年贸易战时期消费股超额收益规律相符。

2. 进攻性布局方向:把握国产替代加速窗口。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8%,中芯国际28nm工艺良率达99.3%,这些微观突破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版图。

值得关注的是,巴菲特关于“关税是隐形战争”的论断在此刻更具警示意义。若中美博弈长期化,黄金、数字货币等非主权资产配置价值凸显,这与兴业证券“增持黄金”的建议形成共振。

五、制度博弈时代的中国答卷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中国金融维稳政策展现出三个维度创新:

1. 工具创新:建立“货币政策+国家队+产业政策”三维响应机制,央行再贷款工具首次直接对接资本市场。

2. 预期创新:通过高频数据披露(如ETF增持量每日公示)打破信息不对称,这与美国债务数据模糊化形成对比。

3. 路径创新:将市场稳定与科技自强深度融合,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1560亿元支持基础研究,使资本市场的波动成为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

柏文喜总结道:“制度博弈的最高境界,是将危机转化为制度演进动力。”当前A股的剧烈波动,恰是检验注册制改革、长期资金入市等制度成色的试金石。当国际市场还在争论“中国经济奇迹能否持续”时,1.8亿A股投资者已用真金白银投票——2025年一季度私募证券基金规模逆势增长12%,这是对制度自信最鲜活的注解。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