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关税”今日生效,美股先涨后崩



不再犹豫
【高盛:美股恐陷入通常持续两年的周期性熊市】高盛策略团队分析师表示,随着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美国股市抛售很可能演变为更持久的周期性熊市。周期性熊市通常持续两年左右,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反弹至起点。高盛表示,与一次性事件驱动型冲击不同,周期性熊市反映的是经济周期本身的变化。另外,贝莱德周一将美股三个月展望从增持下调至中性,并表示“鉴于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预计短期内风险资产将面临更大压力”。

柏文喜
重构消费驱动型经济不妨以直接发钱为起点:104%关税税率冲击与倒逼下的财政政策转型与制度革新
一、美国104%关税生效: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临界点
2025年4月9日中午12时01分,美国对华加征达到104%的关税正式生效,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全面升级,更将全球经济推入“规则失序”与“产业链重组”的深水区。此次关税叠加此前措施,涵盖从日用品到半导体等全部商品,直接冲击中国出口规模达4400亿美元的贸易市场。以苹果公司为例,其iPhone生产成本因关税增加近50%,每年潜在损失达330亿美元,折射出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
结构性冲击的三大维度
1. 出口企业生存危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集群面临订单流失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东莞、苏州等地的中小企业用工需求已同比下降22%。
2. 全球产业链加速脱钩:越南、墨西哥等“替代产地”因供应链不完整陷入困境,暴露全球产业转移的局限性。
3. 金融市场风险外溢:恒生指数今日开盘即跌3.1%,科技股跌幅超5%,显示市场对长期对抗的悲观预期。
柏文喜老师曾警示:“贸易战本质是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中国需以制度型开放对冲外部压力。”当前形势下,单纯依赖传统基建投资与出口退税已无法化解系统性风险,亟需转向消费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二、直接发钱促消费:财政政策的范式革命
在投资拉动效应衰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GDP贡献率从2016年0.38降至2023年0.21)与出口受阻的背景下,激活14亿人口的消费潜能成为破局关键。中共中央《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但现行政策仍存在两大短板:
普惠性不足:消费券等工具多聚焦城市中产,难以覆盖2.9亿农民工、1.6亿农村老人等低收入群体。
乘数效应有限:2024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仅带动约5%的消费增量,未能形成持久动力。
直接现金转移支付的可行性路径
1. 精准识别机制:整合社保、税务、民政数据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失业青年(月均800元)、农村老人(500元/月)实施分级补贴,资金通过数字人民币直达个人账户。
2. 财政杠杆设计: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定向用于消费补贴,配合消费税改革(如将增值税率从13%降至9%),形成“减税+发钱”的政策组合拳。
3. 风险对冲措施:设立通胀联动阈值(CPI连续3个月超3.5%时自动缩减补贴),防止流动性过剩冲击物价。
国际经验显示,美国疫情期间向居民发放的现金补贴拉动消费增长达1.8倍,远高于基建投资的1.2倍乘数效应。中国若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人均3000元补贴,预计可释放至少2.7万亿消费潜能,直接对冲外需下滑缺口。
三、法治型市场秩序:破除“所有制歧视”与树立“竞争中性”的制度重构
当前消费不振的深层症结在于市场主体信心不足。2024年民营企业贡献了65%的GDP,却仅获得35%的信贷资源,折射出“竞争非中性”的制度性扭曲。柏文喜指出:“唯有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才能激活创新与投资的长期预期。”
法治化改革的三大突破口
1. 竞争政策顶层设计:清理412项带有所有制歧视的产业政策,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试点“负面清单+承诺制”审批,允许民企与国企平等竞标政府采购项目。
2. 知识产权保护升级:建立跨境技术交易合规审查豁免机制,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设备给予5年税收减免,破解“创新收益外流”困局。
3. 监管体系重构:设立跨部门公平竞争审查办公室,对地方政府干预市场行为实施“一票否决”考核,并将营商环境指数纳入官员晋升指标体系。
以稀土行业为例,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反制美国关税,但长期需依赖法治化手段(如《关键矿产资源法》)而非行政干预,才能在全球供应链博弈中掌握规则制定权。
四、普惠型福利制度:从“生存保障”到“消费赋能”
中国消费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15个百分点,根源在于社保体系未能消解“预防性储蓄”压力。2023年中等收入家庭储蓄率高达42%,远超OECD国家18%的平均水平,凸显福利短板的制约。
福利制度转型的四个维度
1. 医疗保障扩容: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生育保险,试点“省级统筹+商业补充”的医保改革,降低个人医疗现金支出占比(目前为28%)。
2. 养老托育改革: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职业化护理员”模式,对普惠托育机构每床位给予2万元补贴,释放银发经济与母婴消费潜力。
3. 教育公平突破:扩大“双一流”高校农村专项招生规模至15%,对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生活补贴”,打破阶层流动壁垒。
4. 住房保障创新:允许公积金支付租房押金与首付,对保障性住房租购实施“租金抵个税”政策,缓解新市民住房支出压力。
广州等地已先行探索“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餐厅”等消费场景,通过福利供给创造新需求,2024年相关服务消费增长达23%,验证了“福利-消费”的正向循环。
五、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危机倒逼下的制度红利
当前关税战冲击与内部转型压力形成“双重倒逼”,2025年或成为中国经济模式切换的关键节点:
短期(1-2年):以直接发钱和减税稳住消费基本盘,同时加快RCEP区域产业链整合,对冲美欧“友岸外包”冲击。
中期(3-5年):完成消费税改革(流转税占比从56.8%降至40%),建立全国统一的福利支付系统,推动储蓄率下降10个百分点。
长期(5-10年):依托“法治化市场+创新生态”培育新一代消费品牌,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消费中心”的跃迁。
历史经验表明,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曾使美国陷入大萧条,但罗斯福新政通过“以工代赈+社会保障”重塑经济结构。今日中国若能把握危机中的制度变革机遇,或将开启消费驱动型增长的新纪元。
结语
104%关税的生效不是终点,而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当发钱促消费从“非常之举”变为“制度常态”,当法治型市场秩序与普惠型福利制度成为市场信心的基石,中国经济的韧性必将穿越周期,在全球化裂变中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