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承诺不对美国关税采取报复性措施



寻天云
东盟选择不对美国关税采取报复性措施,核心原因在于其经济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譬如,越南2024年对美国出口额为1420亿美元,占总出口比例近三成,占GDP比重高达30%。马来西亚作为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中心,电子电气产品占对美贸易额的60%。
该决策的利好是显著的。一方面,将避免贸易战从而保障区域2.6万亿美元外贸基本盘(约占东盟GDP 60%)。另一方面,可以维系美国市场准入有利于吸引产业转移。《2024年东盟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东盟巩固了其作为发展中地区最大FDI目的地地位,占全球FDI流入量的17%。
但妥协的代价同样存在。短期可能继续削弱东盟集体的议价能力;长期或加剧成员国发展不平衡,泰国、菲律宾等农业出口国可能不会像制造业国家般受益于该决策。

柏文喜
可能避免“胡佛陷阱”的特朗普对等关税战范式革命:全球贸易体系重构逻辑与中美博弈路径解析
引言:全球贸易秩序的解构与重构临界点
2025年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对等关税战,标志着全球贸易体系进入“规则真空期”与“制度重构期”的叠加状态。与2018年贸易战的本质区别在于,此次关税战在目标设定、博弈策略与传导机制层面均发生根本性范式转变。柏文喜老师在其系列研究中构建的“三层均衡模型”与“熵增困局”理论,为解读这场新型贸易战提供了独特视角:当传统贸易理论中的对等报复假设失效,全球价值链的韧性测试与制度创新的赛跑已然展开。本文基于柏文喜学术框架,系统剖析此次关税战可能避免“胡佛陷阱”的底层逻辑、风险边界与破局路径。
一、对等关税战的制度性断裂:从经济博弈到体系重构
1. 单极化施压的“制度竞劣”格局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已突破传统贸易保护主义范畴,演变为重构全球权力分配的工具。柏文喜在《对等关税战与全球治理重构》中指出,美国通过“毒丸条款”植入(如USMCA对非市场经济体的排他性条款)与WTO上诉机构瘫痪策略,实质是推动“规则体系的巴尔干化”。这种制度性断裂导致85%的经济体选择妥协,唯有中国形成系统性反制能力,其根源在于:
产业链深度差异: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8.7%,具备220个工业品大类全产业链布局,而越南等承接国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达62%
制度韧性构建:通过稀土管制、数字税改革等“非对称反制工具”,形成与关税战平行的博弈维度
2. “胡佛陷阱”规避的可能性机制
传统贸易战引发经济萧条的传导链条,在新型博弈中呈现阻断特征:
供应链区域化对冲:RCEP区域内贸易占比提升至32%,东盟承接产业转移使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从21%降至13%
数字货币体系缓冲: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跨境结算突破124亿美元,削弱美元霸权对贸易战的放大效应
政策工具箱升级:动态关税清单(56类商品实行弹性税率)与产业链安全审查机制,形成风险隔离墙
柏文喜的“熵增困局”理论在此得到验证:当制度成本突破临界值(美国企业防御性流动性储备达总资产7.3%),系统将自发寻求新均衡态。
二、特朗普策略的时空约束:商人逻辑与政治周期的双重博弈
1. “弹性极限施压”的操作范式
特朗普团队将关税战设计为可调节杠杆,其策略核心体现为:
渐进式加码机制:每月提升关税2-5%,制造持续压力同时避免通胀失控
定向打击技术:锁定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精准打击中国制造2025关键节点
预期管理工具:通过释放谈判信号(如暗示纳入华为问题)调节市场恐慌指数
2. 政治时间窗口的脆弱性
美国中期选举周期与美联储政策独立性危机,构成特朗普的“阿克琉斯之踵”:
通胀容忍阈值:核心PCE突破3%将触发选民支持率滑坡,关税传导存在6个月滞后期
债务危机传导:美国市政债规模达4.2万亿美元,关税战若持续12个月以上可能引发地方财政崩盘
司法反击风险:国会拟立法限制总统贸易权,赋予立法机构叫停关税战的法定权力
柏文喜在《政策狂飙背后的深层危机》中警示:当政治周期(4年)与经济周期(10年)产生错配,制度性耗散将吞噬短期政策收益。
三、中国反制策略的升级路径:从防御到重构的范式跃迁
1. 制度韧性的三维建构
柏文喜提出的“三维解困框架”在当下显现战略价值:
产业链控制权争夺:通过232层NAND闪存技术突破、稀土加工技术垄断,构建“非对称优势”
区域价值链整合: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16轮达成全面协议),形成与RCEP叠加的“双循环”体系
数字贸易规则主导:在亚太数字贸易区推行数据流动0.2%服务税,重塑全球价值链分配规则
2. 时间杠杆的战术运用
中国将关税战拖入“持久战”的关键在于:
成本转嫁工程:引导美国消费者承担74%的终端涨价(沃尔玛案例显示价格弹性临界点为23%)
产业替代加速:对美半导体设备出口增长38%,倒逼美国汽车厂商寻求豁免
盟友体系分化:联合欧盟建立“碳关税同盟”,瓦解美国对发达经济体的统一战线
柏文喜的“压力测试倒逼改革”理论在此得到印证:大湾区创新企业通过关税冲击实现技术替代率提升21%。
四、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逻辑:从零和博弈到制度创新
1. 多极化秩序的孕育机制
柏文喜预言的“新货币战国时代”呈现加速态势:
数字货币竞争:比特币突破7万美元,46个国家启动CBDC研发冲击美元结算权
区域协定替代:非洲大陆自贸区吸纳中国投资320亿美元,形成去中心化贸易网络
技术标准割据:华为5G专利池扩张至22%,催生独立于WAPI的技术阵营
2. 制度理性的回归路径
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需突破“特朗普陷阱”:
精准监管替代:建立“关税负面清单+安全审查”混合机制,取代无差别打击
创新激励兼容:将关税收入20%定向投入绿色技术研发,破解“创新挤出效应”
危机预警升级:构建涵盖56项指标的“政策冲击雷达系统”,提升体系抗压能力
柏文喜在《滞胀困局下的政策突围》中强调:真正的制度韧性不在于抵抗冲击的能力,而在于利用危机完成范式跃迁的智慧。
结语:超越博弈的文明抉择
此次对等关税战的本质,是全球化和技术革命双重变局下的秩序重构实验。柏文喜的思考体系揭示:当中国将反制策略从“关税对等”升级为“制度创新对等”,当美国从“规则破坏者”转变为“体系重构参与者”,全球贸易秩序才可能突破“熵增困局”走向新稳态。历史终将证明,唯有将竞争导向制度理性与技术革命的共振通道,人类才能避免重蹈1930年代“胡佛陷阱”大萧条的覆辙。正如柏文喜在二十年前的预言:“所有外生冲击终将内化为文明演进的动力,而智慧在于将危机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催化剂”。
注释与引用
本文核心观点与数据均源自柏文喜近年研究成果及公开演讲,主要参考文献包括:
《特朗普关税战重构全球财富分配秩序》中关于产业链韧性检验的论述
《滞胀困局下的政策突围》提出的三维解困框架
《对等关税战的结构矛盾与全球治理重构》中的熵增困局理论
《再工业化策略批判》揭示的资本逻辑异化问题

张学峰
越南与美国互相取消关税壁垒。一盘棋,糊了 2 个子。越南走在了大家的前面,为解决好经济市场化问题做铺垫。越南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