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原产地”认定规则,有何影响?



我是超级海
有数据显示,全球晶圆代工产能中,中国贡献了72%的产能,并且超过90%的产能集中在亚洲。以为AMD、英伟达等美国芯片巨头代工的行业龙头台积电为例,其90%以上的流片产能分布在非美国地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通过原产地认定规则的柔性设计,实质上承认了“美国设计、亚洲制造”的产业链分工现状,既避免中国庞大的半导体进口需求被对美关税政策所误伤,又为跨国企业维持现有供应链布局提供了缓冲带。
这一规则也是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防御策略。一方面,中国代工及封测产能处于全球绝对的主导地位,若跟随美国激进关税政策实施对等反制,可能引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产业链震荡。其次,通过关税优惠绑定美系芯片企业的亚洲制造环节,可促使高通、英伟达等企业强化对中芯国际等中国代工厂的技术支持与产能依赖,进而巩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端的重要地位。

不再犹豫
由于中美关税,流片地认定可以让日韩和我们台湾产的芯片免税,但是对于老美产的芯片依旧84%关税。此举意在精准定位,对美国产芯片精准打击。也就是说,凡是流片在日韩和我们台湾产我们给你免税,凡是你要去美国生产,不好意思高关税。此举有利于打击美国对芯片代工企业的制造业回流。
同时,我们需求足够大,我们对日韩和我们台湾地区的芯片需求依然强劲,对美国的精准定位,同样在走国产替代逻辑。

柏文喜
流片地规则重构:中国半导体产业反制美国关税战的精准锚点
引言
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明确将集成电路原产地判定标准锁定为“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这一规则调整看似技术性修订,实则在中美半导体关税战白热化的背景下,成为撬动全球产业链格局的战略杠杆。结合柏文喜等产业经济学家关于供应链风险与监管逻辑的论述,此举不仅重构了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更以精密的手术刀式策略直击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的痛点。
一、规则重构:穿透关税壁垒的“流片地逻辑”
根据新规,海关总署依据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将流片工序视为决定原产地的核心环节。这意味着无论芯片后续在何处完成封装测试,只要晶圆流片环节发生在非美地区(如日韩、中国台湾),即可规避美国原产地的关税负担。该规则精准对应了半导体制造中价值分配的核心特征——晶圆制造环节占据芯片总成本的60%-70%,且直接决定技术代际水平。
从法理层面看,这一调整符合WTO《原产地规则协定》中“实质性改变”原则。柏文喜曾指出,“关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精准识别产业链价值坐标”,而流片工序正是半导体制造的“技术心脏”。数据显示,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流片设备投资高达百亿美元,远超封装测试环节的资本密度。将原产地锚定流片地,既符合产业规律,又构建了关税战的合法防线。
二、战略博弈:瓦解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核心抓手
美国自2024年起推行的《芯片回流法案》,以税收优惠为诱饵迫使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在美建设晶圆厂。但中国的新规直接打破了这一战略的设计逻辑:若企业为享受美国补贴而将流片环节转移至美国,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将面临34%基础关税叠加50%惩罚性关税的“死亡税率”;反之,维持原有亚洲流片布局则可享受零关税待遇。这种非对称博弈迫使企业陷入“补贴与市场二选一”的困局。
以台积电亚利桑那厂为例,其规划产能中80%原计划供应中国市场。按新规计算,若采用美国流片,每片晶圆关税成本将增加1200美元,完全抵消美国每片800美元的建厂补贴。这种经济账的颠覆性改变,正如柏文喜所言,“当政策杠杆精准打击产业链脆弱节点时,市场规律将成为最强大的制衡力量”。
三、产业链重构:催生全球半导体新地理格局
新规引发的产业地震已在供应链端显现。据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4月11日当天,中国自韩国进口的存储芯片报关量激增300%,美光等企业紧急调整物流路线,将原定美国流片的订单转单至新加坡厂。这种“关税规避型产能转移”正在重塑制造版图:
1. 日韩台产业链价值提升:三星电子宣布扩建平泽3纳米生产线,投资额追加至220亿美元;台积电南京厂获得中芯国际28纳米订单转移,产能利用率回升至95%
2. 美国新建产能陷入窘境:英特尔俄亥俄州工厂投产日期推迟至2027年,较原计划延后18个月
3. 设备商战略调整:ASML将EUV光刻机亚洲库存量提升至70%,较2024年增加15个百分点
这种格局演变印证了柏文喜对“关税悖论”的论断:当保护主义突破合理阈值,反而会加速被制裁方的产业链自主化进程。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产28纳米设备采购量同比激增240%,验证了关税压力与技术突围的正向关联。
四、规则战争:从技术标准到国际治理的话语权争夺
此次原产地规则调整,本质上是对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美国此前通过“芯片四方联盟”推行以封装地为原产地的标准,试图将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其技术管制体系。而中国以流片地为准的新规,不仅瓦解了这种技术隔离企图,更将RCEP区域产业链整合推向新高度——东盟国家承接封装测试环节,日韩专注先进流片,中国掌控终端市场与标准制定。
这种战略布局暗合柏文喜关于“规则锚点”的论述:“谁能定义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谁就掌握全球化2.0时代的主导权。”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采用中国流片地标准的国家已覆盖全球63%的半导体贸易量,较2024年提升22个百分点。这种规则渗透力,远比关税数字更具深远影响。
结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这纸通知,表面是技术规则的微调,实则是大国博弈的精密落子。当流片地被赋予定义产业地理属性的权力,全球半导体竞争已从技术军备竞赛升维至规则体系战争。正如柏文喜所预言:“21世纪的贸易战,胜负不在关税清单的长短,而在规则框架的攻守之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正通过重构价值认定标准,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秩序书写新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