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与理性社会
周末在铜锣湾逛街,无意间撞上香港的公民党正在百德新街附近做活动,争取民众签名,拉开的偌大条幅上赫然白底蓝字写着“及时解决中港矛盾”,议题无非是两项,一则希望阻止“双非”孕妇(双非即配偶双方均非香港人)来港产子,二则希望暂缓内地车来港自由行。
相同的议题其他党派人士也在游说,并且纷纷给出提案,比如新民党的加设医疗签注,再比如自由党的停发双非婴儿永久居民身份。香港几乎所有的报纸媒体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每一天的报摊上标题都是加黑加粗,让人不关注都难。隔着一条深圳河,香港人自有委屈,大陆人也有自己的主张,是不是真的要闹到如动物世界般地鸡飞狗跳?
立场不同,说话不同,这不奇怪。我想起前不久刚看的乔治克鲁尼主演的新片。身为州长反对死刑的克鲁尼竞选总统,当被人问及如果他的太太被杀他会如何做的时候,克鲁尼回答“我会想尽办法将他置之死地,就算坐牢也在所不辞”。这是他个人态度,但在政策讨论层面上,他自己却不赞成如此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公共政策,他的说法是“社会理当比个人更加优秀”。
当大陆人民扫荡着香港市面上的奶粉以至于香港网民义愤填膺嚷嚷着要征收“奶粉离境税”的时候,谁又能说得清楚是非曲直呢?港人破口大骂,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成本在抢购风潮之下被迫提高了;大陆人民也很郁闷,因为“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也仅仅只是希望下一代不会长成大头娃娃。更深层次还是要改善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社会比人更理性”应该体现的地方,打着飞的买奶粉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就算坐在电脑前面猛击“淘宝”也要一笔不菲的代购费。
不过现在奶粉问题估计已经是昨日黄花,更让港人头大的大概是“双非”孕妇产子问题。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2万名大陆孕妇预约了今年香港私家医院的产床名额,而同期预约的香港本地孕妇只有1万名,这倒挂的数字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大做文章,至少从表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一串令人倒吸凉气的对比数据,于是一大顶“蝗祸”的帽子就这么扣下来了,可大陆来港孕妇戴得起这么一大顶帽子么?他们所有的进出香港手续都是合法的,甚至付出了更多的金钱来预约一张床位。这中间当然不可否认地催生了黑中介和临盆闯关者,但宏观地来看这还是特区政府“发展医疗产业”规划估计不足所导致的矛盾。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特区政府更应当通过理性的政策讨论,或者削减非本地孕妇来港产子配额,或者抬高入院生产的经济门槛,至少应该让本地人优先享用当地的公共服务,而不是让谩骂、歧视恣意在越发失去平衡的社会下滋长。
至于内地车来港自驾游一事在这个节骨眼上抛出,直叫人雾里看花,这不是火上浇油么?姑且抛开那些枯燥的技术性问题,不讨论左驾驶还是右驾驶,也不考虑两地不同的尾气排放标准,我只是单纯好奇弹丸之地的香港真的装得下绵延不绝的车流吗?毋庸置疑旅游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陆游客豪掷千金的购物贡献了不少香港的GDP,但是不是真的要毫无节制地将香港堕落成一个物欲横流毫无特色的购物天堂?
除了血拼,香港是不是一无是处?我曾经在网上写过一个香港旅游的帖子消磨时间,后来发现哪怕我已经在题目中注明我要说的是没有购物的香港,但十个看过帖子的人还是至少有九个会问我去哪里购物的问题。这种购物的热情可以在香港任何一座购物中心里感受得到,展示的是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消费能力。不过消费行为是会发生改变的,当主力军的大陆游客趋向更加理性的旅游消费时,填满了奢侈虚华的香港又将何去何从?
老实说,我非常反感看到每一条街上不是LV就是D&G,哪怕这些名店扔得起一个月2000万的租金,我也丝毫不觉得纸醉金迷的奢侈品就应该是香港的特色。相反,真正体现香港精神的却是市井之下的点滴生活,小书店、铁皮屋、大屋邨……欧阳震华主演过一部电视剧《鸭寮街的金蛋》,面对九七之后逐渐增多的大陆游客,他很努力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招待每一个踏入店里的客人,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香港人就是这样的,至少我遇见过的每一个香港人都是如此。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香港人与大陆人之间真正去了解彼此生活的文化交流目前还很少很少,更多还是自以为是的想象与猜测,但仇恨与歧视往往让人失去心智,宽容与沟通才能回归理性。
最近这一段时间实在有太多的争吵,我一直有一种生活在动物世界的错觉,一时是直翅目,一时又变成犬科。这让我很是郁闷,不知道应该长出翅膀,抑或进化出獠牙,再一想想,我还是更喜欢直立行走。
本文作者周瑷玛,财富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翻译硕士,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社会学,曾在大型跨国石化炼油项目担任外方协调,目前是“美食玩家”网站创业团队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