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女王
2012年的6月,是伊莉莎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钻石庆典。一甲子并不是个容易达到的数字,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康熙,也只坐了六十一年。
英国人为了这个日子大肆庆祝是有道理的,毕竟王室是英国的标志,是大英帝国历经沧桑所遗留下的传统,某种程度上,女王与王室是英国的精神象征。这种意象,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上,甚至也延伸到艺术、文化中。 诸如电影、音乐一般的艺术表达,可能是最直观最广泛的文化渗透,深刻地影响了大众对王室与女王的看法,令其不再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一个形象,反而有了娱乐化的淡淡光晕。还有哪一个王室能如此这般被大众津津乐道呢?一个个现任王室成员、前任王室成员被搬上大银幕,但凡能演个女王或国王的演员总能八九不离十地捧起奥斯卡小金人。
实际上我对女王最早的认知,便真的来自于离经叛道的庞克乐队“性手枪”的一首《天佑女王》。这首歌的发布时间,巧得很,刚好是1977年的6月,恰值英女王登基二十五周年的银庆。当然这首歌可没对女王表达多少敬意,倒是和工人阶级惺惺相惜。在我看来,这是伊莉莎白女王在位六十年的一种缩影。或许温莎家族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转变,但他们,不论是伊莉莎白女王,还是查尔斯戴安娜,抑或威廉与哈里,都无可避免地不时登上娱乐头条。他们更像是一捧娇嫩艳丽的玫瑰,装点着缺乏阳光的后花园。 尽管这样,说王室浪费纳税人的钱对社会毫无裨益却不免有失公允了,要知道,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从1992年开始便同意缴纳每年约240万英镑的个人所得税,本身就是英国纳税人之一,甚至开放了多处王室寝宫供公众参观。我至今仍然记得我去参观白金汉宫和邱园时候的心情,和参观故宫与颐和园的时候是迥然不同的,那是活生生的女王仍然居住使用的地方,这样的心理暗示让我这个并非成长于君主制下的社会主义青年都有了飘飘然的荣幸感。
对于耳濡目染的英国人来说,这种荣誉感就更加深刻。在他们的眼里,君主制或许是个有价值的缓冲器。也因为如此,英国王室的每一次庆典,对英国的经济都是一剂强心针。远的不说,稍早的威廉王子的大婚便为英国财政带来了60亿英镑的增收,不仅电视转播、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的免费为英国王室提振形象,还带来了旅游业和婚庆业的复兴,而各种各样的周边纪念品更是无孔不入,甚至还有时髦的网络销售来搭配线下服务,英国王室真算得上是与时俱进的楷模了。
连英国女王都将自己的形象与时俱进地进化成如祖母般慈爱,开始在公众媒体上适度地展现自己的情感,这或许也是为了自己以及王室的命运争取更广泛的民众支持,毕竟就算在英国国内,关于是否废除君主制的声讨也从未中断过,尽管这样的声音并不激烈,也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只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真的会崩塌吗?这倒未必,英国人向来在政治的问题上非常保守,而且大众对王室一直怀有历史荣耀感,经济越差,形势越恶劣,这样的荣耀感范儿越强烈。
女王的接见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而如果能够获得女王的册封,那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BBC在2007年的电话访问调查中也显示,至今仍然有百分之七十八的人认为英国应该保留王室,贵族的精神象征始终是无法替代的,册封贵族也成了一种社会认可,可怜前首相布莱尔与布朗就是因为没有爵位而无法列席威廉王子大婚的宾客名单。尽管贵族现在只是一种身份象征,但还是有无数的人挤破了脑袋就为了这一挂不能世袭的虚名,贝克汉姆总算是如愿以偿成了上流人士,而就算是身为美国人的比尔•盖茨也不能免俗,2005年的时候便受封成为“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爵士”。他并不是第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美国人,连前总统里根、老布什们都要觐见女王,等着被女王用宝剑拍打肩膀。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女王的在位让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以及英联邦看起来有了存在的意义。这种深植于骨髓之中的根深蒂固,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英国已经更迭了十二位首相,但女王依旧是女王。
本文作者周瑷玛,财富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翻译硕士,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社会学,聊生活聊社会,也聊美食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