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有大伪
《财富》(中文版)-- 老子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被王蒙称之为“老子的诅咒”:“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这段话一般解释为:大道被废弃了,才有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然而,郭店竹简本与现在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本对这段话的记载却不同:“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竹简本中根本就没有“智慧出,有大伪”。
根据“安”的取义,竹简本的“老子的诅咒”可以有两种读法。如果“安”取意为“于是”(“安”即“案”),则其意与王弼本略近;但假如“安”取意为“怎会”,则这些句子变成反问,将大道视为仁义的根源,六亲的和睦视为孝慈的基础,而邦家不昏乱始有正臣。
楼宇烈曾经指出:“《老子道德经》一书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时有衍夺错植等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文本的变化使得对《老子》文本的解读更为复杂,也令老学的研究更加具有挑战性。
除了上边说到的不同,简《老》甲组还将今本十九章中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变成了“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也就是说,王弼本要禁绝的是“圣”、“智”、“仁”、“义”、“巧”、“利”;郭店竹简本却把要禁绝的变成了“智”、“辩”、“巧”、“利”、“伪”、“虑”。
王弼本对于仁义忠孝的批判非常深。大道废弛,才出现了仁义;而儒家强调的人为、不合自然智慧
的智巧出现,则直接导致了大伪。而竹简本,更像是由儒家或儒家的同情者所抄,印证了“一种抄本往往就是一种诠释”的观点。玄华认为:“五千言对仁义礼的批判是出于对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王权不再、礼制衰微的反思……而简《老》甲组修改文句,更易其思想以合于孔子之后所谓儒家学说与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证明了它是摘抄修订之作。”(《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诸子学刊》(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弼本中的“绝仁弃义”,简《老》甲组易之以“绝伪弃虑”。《荀子·性恶篇》首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唐杨腥注:“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荀子·正名》云:“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的心性论认为“伪”与“虑”二者是相关联的。“虑”是“心”对“情”的控制与选择,也即思虑。“虑”由心理活动转而发动成为现实积淀,就是“伪”。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对伪与虑也从心性的角度加以讨论。《性自命出》因其与楚简《老子》同出一墓,对解读楚简《老子》具有重要意义。《性自命出》云:“凡人伪为可恶也。伪,斯吝矣;吝,斯虑矣;虑,斯莫与之结矣。”
吝,吝惜。简文下文云:“有过则吝。”《尚书·仲虺之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孔颖达疏:“用人之言,惟如己之所出;改悔过失,无所吝惜。美汤之行如此。凡庸之主,得人之言,耻非己智,虽知其善,不肯遂从。己有愆失,耻于改过,举事虽觉其非,不肯更悔,是惜过不改。故以此美汤也。”这是商王成汤的左相仲虺,对成汤品德的赞美之辞。
“虑”,指图谋。《说文·思部》:“虑,谋思也。”《古今韵会举要·御韵》:“虑,思有所图谋曰虑。”又,虑亦有乱义。《吕氏春秋·长利》云:“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高诱注:“虑,犹乱也。”“莫与之结”,指无人信服而与之交结。总起来说,简文此数句谓:人之作伪是可耻的,作伪矫情的人,则吝于改过自新。吝于改过,则将有为非作乱之谋。如此,无人能信服于他而与之交结。
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楚简《性自命出》中“伪”字,本不从“人”从“为”,而是从“心”从“为”,字作上“为”下“心”。可见楚简的“伪”强调的不是外在化的“人为”之“伪”,而是内在的“心为”之“伪”,也即非出自人的本性的真实的情感。庞朴先生论道:“‘伪’字原作上为下心,它表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即不是行为而是心为。”(庞朴等著,《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页)
简本的“绝伪弃虑”是有争议的,裘锡圭先生初释作“绝伪弃诈”,庞朴先生则释为“绝为弃作”。他认为:“伪诈从无任何积极意义,从未有谁提倡过维护过;宣称要弃绝它,迹近无的放矢。所以,这种解释不能成立。”许抗生先生则在《初读郭店竹简〈老子〉》一文中释为“绝伪弃虑”(后裘先生从其说):“《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虑指思考、谋划,为指人为,伪即是指人为。老子主张无知、无为,所以提出‘绝伪弃虑’的思想。”(《中国哲学》第二十辑,第102页)
由此可知,把“伪”释为“虚伪”是不准确的。今本“老子的诅咒”中,相关段落其他三处皆是看似正面的社会价值现象,突然冒出一句“智慧出,有大伪”,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旨。故此,池田知久先生认为此句乃后人窜入(《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180~181页),此说应该是可取的。(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