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德意志银行力争崛起
 作者: Janet Lewis    时间: 1996年1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期>>企业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Janet Lewis

    它采取了一系列极端非德国式的狂热行动——搜罗人才、收购、雇佣、解聘——为加入世界一流投资银行的行列费尽苦心。

    如果把最容易犯的不当行为当作对公司文化进行分类的标准,德意志银行的老毛病便是傲慢——顽固的、甚至是让人气恼的一种信念:它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的最优秀的银行。一百多年来,德意志银行扮演的角色就是集德国的花旗银行摩根、高盛以及沃伦•巴菲特于一体。最近,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希尔马•科珀在谈到全球投资银行激烈竞争的情况时,显得谦卑,这应当算是一条新闻。许多观察家预言,在下个世纪,投资银行将操纵在少数企业巨头手中。德意志银行自身也意识到,过去的实力不一定能在今天的行动中奏效。因此,这家德国的顶级银行不断从竞争者手中挖走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天才,以加快其称霸世界的进程。“我们已经是德国市场绝对的主宰,但我们还不是‘世界的主宰’——或许下一代将会是,”科珀如是说。

    德意志银行的统计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1994年的税前利润为23亿美元,下降了30%,1995年稍有回升,为24亿美元,而净收益下降了4.5%。1995年的资产收益率仅达8.1%,比来自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低得多。德意志银行的股票价格由1994年1月的约58美元下跌至去年底的约45美元。一线希望:在1996年第一季度末,股票升至49美元,科珀认为这是银行近期改革的积极反应。

    令科珀感到谦卑的还有:德意志银行在国内市场上不再具有安全感。一向受轻视并被认为不会对其宝座构成威胁的美国投资银行抢走了大量的国内业务。以美元计算,德国公司在国外发行债券的业务有20%由美国投资银行经办。在兼并和收购方面,美国和英国的投资银行现占领了约70%的德国市场。

    业务下滑更加刺激了德意志银行,长期以来它已认识到有必要更主动地竞争。1989年,德意志银行购买了值得炫耀的、老牌的、具有牢固企业关系的英国商业银行摩根-格伦费尔银行。在具有非凡领袖魅力的艾尔费雷德•赫豪森的领导下,一个由德意志银行l 2人组成的管理董事会完成了收购,这意味着德意志银行已做好准备,要把其投资银行业务扩大到全球范围。但在收购交易结束三天后,赫豪森被恐怖分子暗杀,整个计划难以实施。直到1995年7月,德意志银行才把其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合并到德意志-摩根-格伦菲尔的名下。而在这之前,格伦菲尔银行基本上被置一旁。

    在摩根-格伦菲尔最初投标时,科珀曾起着决定作用。今天,作为董事会的发言人,科珀又一次表现出了实现赫豪森的目标的雄心。德意志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已从五年前的360个增加到800个,科珀坚信,他的银行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他说“我们要成为欧洲的顶级投资银行,在世界上要成为最主要的投资银行之一。”但要实现这一梦想,科珀须耗资10亿美元来实施激进的重新构建计划——高薪聘用新的人才、把那些无联系的业务合并到德意志银行的一面旗帜之下、解聘一些职员等等。许多观察家认为要使银行上一个台阶,这些举措仍不够激烈。一位美国高级投资银行家认为:“他们应当象一个公司,而不是各个不同的部门一样开展业务。问题是,他们在多元文化方面有足够的准备吗?德意志银行看起来仍然在以德国为中心。”

    科珀至今最大胆、也是最不具日耳曼风格的举措是,把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管理部门移至伦敦的。伦敦汇集了瑞士银行集团等竞争强手,他们也在这寸土寸金之地开拓业务。作为行动的一部分,董事会给予DMG前所未有的权力。摩根-格伦菲尔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多布森被任命为的首席执行官,他23年的银行生涯全都是在格伦菲尔银行度过的,在另外四人之外,他还被提名为新的投资银行董事会成员,与他不断上升的权力地位成正比,多布森还将于五月底加入总行董事会。

    上任伊始,多布森就开始大规模的招聘人员。他工作起来很有魄力,这与他羞怯的、受过伊顿-剑桥教育的英国绅士风度不太相符。1995年前六个月,他从英国的商业银行S.G.沃伯格银行吸引来60名股票专家。任命埃德森•米切尔为国际市场部主任后,又从美林公司招聘来了大批人马——在美林公司工作时,米切尔一直负责开展资本市场的业务。多布森还从J.P.摩根和花旗招募了大批职员。科珀认为,多布森四面出击猎取人才是值得的。他说:“事实上,我们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他们在德国根本就不存在。”

    DMG的“偷猎”使对手们叫苦不堪。S.G.沃伯格银行的董事总经理皮尔斯•冯•西姆森在去年初的一次会议上,对德意志银行大加谴责,银行业辛迪加在这次会上讨论了由德意志银行牵头、高盛集团和德累斯顿银行共同为德意志电信公司发行100亿美元股票的问题。他说:“他们从我们这里挖走五、六个人是一回事——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要是没有参与这次发行股票也就算了,但在合作时从你的辛迪加伙伴挖走60个人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后来,冯•西姆森也脱离了沃伯特,加入了一家竞争对手。

    在德国国内,让人接受德意志银行近期的举措更成问题。银行把自己的人辞掉,把权力交给英国人的做法遭到了本行业、新闻媒介公开的和私下的抨击。德意志古老的公司文化、迟缓的官僚组织机构、一致性的决策传统和新型的、优秀人才之间的分歧难以消除。来自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一位高级官员说:“DMG的举措使许多一直为德意志银行工作的、有经验的人感到不安。这些英国人成了他们的老板,他们不太喜欢发生这样的事情。”

    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法兰克福的工资水平仍比伦敦或纽约低得多。在法兰克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需要什么才能挣这么一点薪水?在德意志银行工作并且持有一本德国护照。”

    尽管在初期出现了一些混乱,但多布森和科珀相信,激进的新方法已经取得成功,一个将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并将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巨大影响的庞大帝国正在形成。但是如果不在北美大力开展业务,德意志银行的业务网络将是不完善的。摩根-斯坦利集团董事长理查德•费希尔说:“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银行业居主导地位,德意志银行和其他欧洲银行不在美国有一番作为而想弥补这个差距是不可能的。他们在今后五年可能会在这方面取得进展,但到那时,美国的公司也将更强大。”

    德意志银行的确在进行尝年8月,多布森又采取了引人注目的行动,就象他为了快速启动伦敦业务而不遗余力地搜罗人才那样,他从摩根斯坦利银行挖来了卡特•麦克莱兰德,让其经营DMG在美国的业务(他因此成为德意志银行北美分行的总裁)。结果,德意志银行的管理人员说,该行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以及通过C.J.劳伦斯公司进行的外汇交易业务成绩不菲——劳伦斯公司是德意志银行在兼并摩根-格伦菲尔银行时收购的一家证券经纪公司。麦克莱兰德已从摩根斯坦利银行挖走了三名顶尖的企业筹资专家,为I)MG在加利福尼亚组建一家高技术集团公司。去年,德意志银行买下了ITT商业信贷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资产借贷的美国公司。这次收购为德意志银行额外地提供了一批中级公司职员,使其能够迅速开展其他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

    但是德意志银行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美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吗?法兰克福的莱曼兄弟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弗兰克•比利兹说:“除非他们购买一家相当有实力的公司,否则要想实现惊人的壮举简直是天方夜潭。就凭他们自己的实力,他们甚至永远也赶不上这个行业的唐纳森-勒夫金-詹雷蒂斯公司。”

    科珀说,德意志银行近期内没有在美国进行收购的计划。“现在,我们的盘子已经满了,我们是想成为最好的银行之一,但当然不是最大的。美国银行在营业额和实力方面远远超过了我们,在他们地盘上提出挑战,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在发疯,但我们应该在那里出现。”

    而此时,美国的投资银行并没有自鸣得意。在伦敦的一家美国投资银行的高级经理说:“尽管德意志银行还没有在美国落户,但我们在欧洲开展业务得绝对小心地对待他们。”另一位美国投资银行家也认为德意志银行“在各种纷争平息后,绝对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十家投资银行中的一员。”

    或许最终只是一个是否有毅力的问题——这时德意志银行的傲慢就会派上用场。其他竞争者在经历了一两次挫折后就放弃了,而德意志银行甚至想不到如何接受失败。对自尊的人来说,最不屑去做的事情就是:曾经尝试过、失败过、结果放弃了。

    译者:郝红梅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